這是因為這年頭要比安卉上輩子更在乎血統,沒兒子的話,多半都是選擇從族里過繼一個孩子的。當然,要是窮得叮當響,族里也不愿意的話,也會收養一個,但都這么窮了,咋買得起孩子還不如去街上撿個孩子呢。
也因此,這年頭孩子一旦丟了,下場會特別凄慘。
姜姑姑的兒子卻是這里頭極少數的幸運兒,非但叫人當兒子養了,對方的條件居然還不錯,起碼比姜姑姑家要有錢。
再細問,才知道那家原本就有個跟姜姑姑兒子差不多歲數的孩子,結果那孩子得急病死了,那家還算挺有錢的,但家中的獨子已經去世,死去的孩子是他們家獨一個孫子。
當然,孫女還是有的,非但有,且有兩個。
依著正常的做法,他們可以等孫女長大后給孫女找贅婿,也可以從族里過繼一個孩子。結果他們偏偏選擇了從拍花子手里買一個。
選中姜姑姑兒子的理由很簡單,年歲相近且長得也有幾分相似。
也就是直接來了個替身梗。
對族里隱瞞了這事兒,甚至對家里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能賣掉的仆從都遠遠的發賣了,不能賣的也都叮囑好說明白了。至于當時已經記事的兩個孫女,則先送到外祖母家養了兩年,等事情過去了,才接回來。
至于姜姑姑兒子本人,丟的時候應該已經記事的,但考慮到時過境遷,小孩子的記憶也是因人而異的,反正他表現出來的就是震驚。
而這事兒最難辦的一點就是,那人是個讀書人。
甭管是哪個時代,都有人在意血緣關系,可也有人覺得養育之恩大于天。既是讀書人,那就不能做出令人詬病的事情,要不然就算律法無法制裁,在道義上一旦有所污點,這輩子都不可能再有前程了。
在姜二姐把事情講了個七七八八后,姜奶奶又是嘆息又是驕傲的道“我那大外孫,在前不久的府試里,考了頭名”
這話一出,人群頓時一片嘩然。
府試是童生試的第二場,盡管整個童生試在那些真正的讀書人眼里算不得什么,但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卻是很了不得了。而且,能考府試第一名的,幾乎篤篤定是個秀才公了。
再結合姜三娘先前說過,她那個表哥其實是跟她同一年生的,僅僅比她大了幾個月而已。
也就是說,那人今年才十三歲。
這個年紀加上這個成績,哪怕今年沒考上秀才,遲早也能考上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確實是非常為難的,因為無論怎么做,都會有人指責他。
姜奶奶深知她女兒一家的為難,因為假如孩子選擇待在那邊,那么作為親生父母,肯定舍不得告孩子的。像這種無關律法的事情,那就是民不告官不究。
不孝這種罪名是必須至親長輩親自去衙門控告,才能作數的。
但假如執意讓孩子回家呢對方會不告
甚至都不需要狀告,童生試的第三場考試就在兩個月后,稍稍鬧出一點兒情況來,直接無法參加考試。如果僅僅是耽擱一年,那當然也沒啥,最怕的就是讓孩子名聲受損,直接沒了前程。
對于姜姑姑一家來說,如果認回孩子的代價,是必須毀了孩子的一生,那他們肯定不會認的。
可不認,心里就能好受
安卉悄悄的問姜三娘“這事兒已經鬧開了,那族里沒說啥還是當成親生的養”
姜三娘還沒說話,姜奶奶聽到了直接回道“誰不想要出息的娃兒那孩子以后起碼是個秀才公,縣太爺把學堂辦得那么好,最最差也能當個縣學的先生。這誰家出了個縣學先生,整個族里都面上有光,是不是親生的有啥關系”
既然姜奶奶都聽到了,安卉索性問她“可那家不是挺有錢的錢給別人的娃兒他們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