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沈秋玉好奇,葉鋒便將道德經傳世的典故說了出來。
道家祖師老子為數不多的幾個弟子之中最有名的非鬼谷子莫屬,但要說對后世貢獻最大的則應該是關尹子,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古哲一般都奉行“述而不作”,老子本來沒準備寫書的,傳說是關尹子促成了道德經的成書。
老子擔任圖書館館長一職,長期住在周都研究道德學問,但這時候天下諸侯林立,紛爭不斷。
自從好學的孔子拜訪之后,他這個部門更是越發冷清,后見周朝日益衰敗,他看透了當時的形勢,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自己年紀也大了,就準備各地走走,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順便找個地方養老。
那時的西域被認為是不開化之地,于是老子離開周都騎牛西行,向西域開化。
在經過函谷關時被攔下來要出示證明。
據部分典籍記載,關尹子是故意為之。因為尹喜常讀天文讖書,據說他有一天瞻見東方,有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圣人當度關而西。
他知道此紫氣乃吉祥之氣,認為必有圣人由東而西行,他據此演算推斷出圣人西行經過的途徑,于是他請求周王任他為由東西行必經之“函谷關”守令。
獲準到任后,他恭敬齋戒,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圣人到來。
真是蒼天不負苦心人,尹喜終于有一天迎接到了這位大耳長須,仙風道骨,氣宇超凡的智者。
尹喜遂執弟子禮恭敬拜見,引請這位對后世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老子”到自己隱修的草樓中去棲鶴駐修。
亂世之下能遇到這么一個好學的有志青年,老子也很高興,于是收下了這個弟子,為其講解道德真旨。
過不了多久,老子想繼續自己的西行之路了,尹喜覺得這樣一位智者不留下點什么太可惜了,就對老子請求說“您老管了這么多年的書,馬上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好讓更多的后學者能夠有機會繼承學習您的思想,追求大道。”
老子感其誠心誠意,遂將自己對天地、世界、萬事萬物的細微的觀察,深刻的剖析,精辟的認識,以簡潔詞句,作道德經上下二卷,五千余言,授予尹喜。
尹喜打開一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頓時感覺很震撼,也有點迷惑,于是很小心的問“道是什么,是不是很神秘”
老子笑答“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卻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
尹喜又問“那我應該怎么去做呢”
老子說“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
尹喜趕緊說“我一定努力去學習、去實行,絕不大笑之。”
尹喜接著又問什么是“德”。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