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放別的了,會很影響節目的觀感。
其余的都要放在技術回放的階段才行。
孫婭然輕輕伸手,示意齊妍分析。
齊妍摸了摸耳麥“我們都知道菲利普跳之前會有一個轉體,它在進跳躍以前,運動員是向前的,起跳則是向后。點冰跳的瞬間是很快速的,快到可能讓人看都看不清楚。是以,需要結合冰痕和足部動作,才可以區分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跳躍,以及它的質量如何。”
f的深刃,其實沒有z的深。
人的腳踝限制著,重心軸心也限制著。
普遍意義上的f深內刃,以人體的軀干垂直冰面作為0°軸線,冰刀內刃傾斜與其的夾角在30°,就是很干脆很漂亮的深內刃了。
叢瀾的這個用刃,粗粗一看,就有這么多。
但是,進入弧線、點冰瞬間、起跳瞬間,這三個階段的用刃是不一樣的。
所以有人在點冰前的那段弧線時,是深內刃;
隨后的點冰瞬間卻因為技術不規范,成為了平刃、錯刃,更可能的是淺刃。
淺刃的意思是,技術符合isu規范,它是標準的,只不過,它無法在一般速度下被人看出。
人眼是不可能分辨出高速運動時的5°、15°傾斜的,可又不能說這樣的淺刃是錯誤的,因為這確實也是內刃。
平刃和錯刃就沒有什么爭論了,尤其是后者,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
技術正確的情況下,點冰時可能會繼續壓深內刃,也可能會變得淺一點點;
當點冰腳離開冰面、雙足離開冰面的這個幾毫秒的剎那,人體要躍起要擺動,千鈞一發之際的f用刃又會變淺。
故而,真的去計較“xx的用刃多少度”,是很困難的。
因為不知道要捕捉哪一刻的角度,而對于每一個運動員,他們的度數都是不一樣的。
賽場上的深刃一定比淺刃好嗎
沒有人能確鑿地回答,原因是isu不看深淺與否。
花滑是一個冰迷越深入去了解技術和規則,就會越失望的運動,只有湊熱鬧純看美美美的樂子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
有些運動員就是跳不了f的深內刃,有些運動員就是合格的淺刃,人家的跳躍照樣漂亮。
因為跳躍不單單看用刃,還有周數、軸心、高遠度、空中姿態、落冰姿態、進出步法難度,以及動作的完成輕松度。
深刃干脆,漂亮,視覺性強,哪怕不用輔助儀器,只要熟悉這個跳躍動作技巧的人,在高清的視頻里以正常的角度就可以知曉“哦這是一個f”。
淺刃存在天然的問題,讓人懷疑“真的做對了嗎”,由此也就衍生出了冰迷們之間的爭吵,比如一些淺刃選手被拉出來,這個說她絕對錯了至少也是個平,那個說放屁她就是個淺刃哪怕才5°你也得認可這是個淺。
5°,人穿著冰鞋平站,這么微小度數的傾斜,機器都得找一會兒才能分辨出來。
用刃深刻與否不是isu寫在規則里的加減分條件,但淺刃很容易被認成“用刃模糊”,這卻是一個e扣分條件。
于是,從f和z的用刃深淺上,深刃不加分,淺刃不扣分,平刃和淺刃難以區別。
后半句在實際操作中,表現為,優勢國籍的選手淺刃平刃不一定被抓,沒有優勢的選手在淺刃情況下會隨著裁判心意而被判成用刃模糊、平刃、錯刃等。
當賽場上,一個跳躍技術處于正確與錯誤的臨界值上,權柄就交給了裁判席的t裁和j裁,而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方面,這是悲哀的。
深刃一定比淺刃好嗎
至少前者在起跳用刃這方面,是無可指摘的。
叢瀾的3f就是如此。
單列出來用刃,是因為叢瀾的跳躍軸、周數、姿態、合樂性等等都是可以直接在畫面里看出來的,可用刃的標準與否,不慢放和找角度放大,并不能看得分明。
張簡方就是要讓大家看得一清二楚,絕不帶半點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