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磨坊的女主是一個舞女,她有著交際花一樣的花枝招展,她性感,魅力十足,但她同時也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夢想在努力的追逐者。
她不想只做一個浮于色情的舞女,或者,她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
這也是為什么她需要得到公爵的資助。
不論這個方式如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個電影故事里的女主是極度充滿個人特點的。
紅磨坊不單單只有魅惑、性感,只從這方面去表演,無法讓花滑節目成為人人稱贊的經典。
那些被無數人記住的賽場畫面,都無一例外的,觸碰到了電影所想表達的人文內核。
叢瀾反復看了二十多遍電影,她一點點地研究,慢慢地去揣摩,再結合過往花滑賽場上有過的紅磨坊,來作自己的風格。
幾乎全世界的編舞師都很喜歡叢瀾,沒有合作過的人渴望得到叢瀾的垂青,而每一個與她合作過的人都大夸特夸,不只是因為她在合樂和技術方面非常配合,還因為她每次都會深入音樂本質,以求做到比賽與藝術性的融合。
這很難,根本就沒多少人做到。
就如這段探戈,選它的人太多了,留下色彩的又太少了。
教練會追求技術完成度,運動員無法平衡藝術與技術,在各方的壓力下最后只能單方面地選擇最粗淺的那一層,而沒有去真正地理解、探索。
這是錯的嗎
好像是不太對的。
花滑是一個吃年紀的運動,在藝術表現力上,天賦固然重要,經驗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但真的做不到嗎
也不是。
至少不會跟現在這樣。
過于追求技術的難度,導致精力被全部放到了技術訓練上,缺乏對藝術的打磨,拼盡全力要維持的是完成整個比賽,做到跳躍不摔,在能偷巧的最大范圍各種試探。
淺淺地做一些性感的動作,學著編舞師和教練給的方式去拋媚眼、揮舞肢體,營造出來魅惑,于是就等于演繹了紅磨坊。
與現在花滑圈追逐高難度的技術而不在乎正確性,何其相似
叢瀾能在紅磨坊這個電影里,由它延伸出去直達花滑賽場的冰面里,看到許許多多的人類困境、運動員困境。
在20的初始階段,這個賽季用這個曲目來作她的自由滑,真的再合適不過了。
她想說的話,早在各種采訪里就已經說過幾十上百遍了。
有人聽進去了,有人過耳不聞。
那么,她想要讓所有人都無法忽略地,聽她再說一次。
“我要讓眾人在這四分鐘內,用眼睛、用耳朵、用心,去聽我要說的話。”
叢瀾這樣對教練和編舞師說著。
裁判組要為她評分,isu組織者要觀察賽事進程,媒體從業者要拍攝全場,新聞工作者要捕捉熱點,觀眾要值回票價,冰迷要欣賞比賽。
其余的運動員、教練員,他們需要研究叢瀾,分析她的技術,剖析她的節目,解析她的發揮。
既然如此,就好好地去看。
從古典樂到華夏傳統樂曲,到古典與搖滾的結合,再到現在的探戈,她不斷地嘗試著、進步著,也反復地以身作則想要引導花滑的發展。
身為運動員,不就應該以節目說話嗎
紅磨坊不是一個單純的賽用曲目,它承載了叢瀾截止到當前所有的感悟,如同這個電影的導演,叢瀾也對經典進行改編融合,來創作她個人的表達。
isu不愿承擔的責任,她擔了起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