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市場有風險
胡銘晨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他經歷過世界金融危機,至少他從媒體和報章上面經歷過。
在這場席卷全球的經融危機中,那些抵押證券的的確確變成了垃圾證券,許多大金融機構大公司就因此而倒閉的。
胡銘晨既然知道這個現象,那么他怎么會放過呢?有了先見之明,不好好操作一把,豈不是太對不起自己。
胡銘晨并不是金融領域的專才,可是不表示他就找不到這樣的人。
實際上,自從雷蒙德加入了鵬博電子集團之后,羅光聰就被胡銘晨賦予了新的任務。
兩個月以前,羅光聰已經從鵬博電子集團的海外市場部總監位置卸任,而是擔任了另外一家金百合投資公司的總裁。
金百合這家公司并不是國內企業,其注冊地是加勒比海的某個島國,只不過就像舒爾茨說的,其資金就是胡銘晨提供的。
換言之,羅光聰就是個臺面上的人物而已,實際上背后的掌控者就是胡銘晨。
舒爾茨之所以能夠第一時間察覺,也與羅光聰有關,如果胡銘晨是重新找一個陌生人來牽頭,那么舒爾茨他們也許就察覺不到胡銘晨的部署。
羅光聰并不僅僅是一個市場人才,實際上,他也是一個金融人才,其大學本科讀的就是金融專業,出國留學,所讀的學位也是金融,曾經他還在摩根實習過,畢業之后的正經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基金公司,中途高升還挖過他。
這些內容,一部分羅光聰寫在了他的簡歷里面,一部分是胡銘晨與他聊天的時候聊出來的。
既然他有這樣的背景和學歷,那么胡銘晨當然要利用,不需要重新找人了。
前面兩個月,羅光聰幾乎每天都要給胡銘晨至少發一封郵件。他除了成立公司之外,還到處挖角招人。
羅光聰那邊招的人,基本上就以境外人士為主,就算是有部分中國人,也主要是港澳那邊的。
因為這一次胡銘晨并不是簡單的籠統搞一家投資公司就完事,而是在內部有非常詳細的細分,例如有北美項目部,東瀛項目部,歐洲項目部,在歐洲項目部下面,還分了好幾個小組,專門針對歐洲三個大國以及歐豬五國這樣的小國。東南亞這一塊,胡銘晨也沒有放過,97年的饕餮盛宴他沒趕上,那么這次就得抓住機會。
中國人對“危機”二字有一個很好的解釋,就是危難中存在著巨大的機會,就看抓捕抓得住。
這次全球經融危機對于全世界的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場災難,可是對胡銘晨來說,卻是巨大的機遇,一個讓自己的財力和實力連續登上幾個臺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