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陳中天停頓了一下說,“通過這個畫面,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智能化武器裝備走向戰場,必將引起作戰力量編組的變化革新,把人與武器裝備科學配置、緊密結合,激發釋放最大威力。
其特點是:隨著智能化武器裝備的發展運用,無人化武器裝備將作為“戰場先鋒”沖向一線,能夠自主執行偵察預警、分析判斷、信火打擊、目標防衛等多樣化作戰任務,由此出現無人與有人作戰力量協同一體、共同應敵,達成人機功能互補、優勢互補,深刻改變作戰樣式,極大增強整體作戰能力。
二、智能化作戰體系更加注重基于網絡信息體系的“點—點”互聯,即各類武器裝備被作為網絡端點,通過軍事網絡鏈接,能夠“一對一”地接受網絡指控中心指令,精準執行各種作戰任務。
如此,相當于構建成一套基于集中統一指揮的軍事物聯網,把陸、海、空、天、電、網等空間領域的作戰平臺鏈接起來,通過精準施令、精準控制、精準行動,達成作戰效能聚合、精準釋放。
在智能化作戰中,各類無人化武器裝備將越來越多地走向戰場,發展成為作戰主力,應將無人武器裝備單獨編組、獨立使用,形成無人作戰群隊,以便發揮其整體優勢。
三、智能化作戰中,對抗雙方的作戰核心是聯合指控中心即‘大腦’,對戰場上有人、無人等作戰力量進行統一指揮;各領域、各方向控制中心是“外腦”,對本領域、本方向智能化武器系統進行統一控制。
與信息化作戰注重“擊節斷鏈”相比,智能化作戰更加突出“攻腦”行動,通過“破腦”達成“癱體”,同時提升己方“護腦”能力。
四、通過智能化改進革新,將大幅提升偵察預警的靈敏性與自主性。
在戰場偵察方面,可運用智能偵察衛星、無人偵察機、仿生偵察車等,自行設計路線、規避風險、采集信息、處理分發,具有很高的敏捷性。
例如,微型無人機,可一次投放數十架乃至上百架,通過相互協同執行偵察任務。
在情報分析方面,應用目標自動識別、語音翻譯合成、多譜信息融合、機器深度學習等高新技術,能夠實現情報信息的自主研判,大幅提升偵察預警效率。
五、智能化作戰的‘運籌帷幄’不僅是將帥經驗、謀略水平的綜合較量,也很注重人工智能輔助作用。
通過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云計算服務等技術運用,有助于補償人類在物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極大提升情況研判、趨勢預測、任務規劃、方案評估、計劃生成、行動管控等智能化輔助能力,加快指揮周期,奪取戰場主動權。
智能化指揮控制體系是“作戰指揮外腦”,通過計算機輔助指揮員快速決策贏得制勝先機,所以不可放松對智能化指控系統的研發。
六、隨著智能技術發展運用,無人防護系統將大顯身手,它們具有感知靈敏、持續作戰、機動靈活、反應迅速等顯著特點,可對重點目標進行警戒巡邏、日夜值守。
例如,移動式機器人系統,可執行重點區域偵察、巡邏和警衛任務,是重要目標的‘金牌’保鏢。
另外,未來作戰中將大量出現裝備搶修無人系統、戰場救護機器人、智能故障檢測維修系統、遠程醫療診斷治療系統等,將極大提升戰場搶修搶救質量效率。
這套方案中更高級一點的,就是衛星能對衛星發起攻擊,摧毀敵方衛星,或者是從地面發射導彈打擊敵方偵察衛星。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強大的芯片基礎之上,高運算速度的計算技術是發展尖端人工智能技術的重中之重。
但我們華夏的微晶片嚴重依賴進口,部分類型的高端半導體則幾乎完全依靠進口,這將決定著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能否實現大規模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