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學請教書先生的事談得很快,魏叔舉雙手贊成。村里的讀書氛圍非常好,胡家院子每天聚集著大大小小的娃子,期待當天又有什么不一樣的安排。
隨后,舒映桐提出一個這個時代沒有的新概念。
幼教。
村里娃子從三歲到十一歲不等,有些是奔著讀書習字去的,有些純粹是湊熱鬧,年齡跨度很大。
胡椒只能教最基本的啟蒙知識,更高深的科舉內容則是她的知識盲區。
村學培養學子,幼教比較簡單,主要目的是減輕村民負擔和正確引導幼童樹立良好品德。
“胡椒這丫頭厲害著呢”魏叔笑瞇瞇地望著門外,“我家那幾個皮猴子自從跟別家娃子一起識字,每天吃飯前要給我們背個啥子詩,像模像樣的。”
舒映桐扯了扯嘴角,她又不是沒跟南村娃子相處過,都是一路逃荒過來的,哪個都不皮。
半損半夸不過是謙虛的話術,自豪才是真的。
“那就這樣決定了,再添幾個人給胡椒幫忙,月錢都從村賬出。先繼續借用胡家院子,再劃一塊宅基地出來建幼學,到時候搬過去。”
村里有現成的泥瓦匠,建筑材料也是現成的,只等工頭安排時間。
兩人商討了一些具體瑣事,舒映桐告辭出門。一下決定了好幾件事,魏大福索性沒再出門,擺上文房四寶開始記錄重要事項。
從魏家出來,舒映桐繼續往南邊走。徹底清塘的池塘曬干后蓄上了水,投進去的水生植物開始生根發芽。
池塘四周桑苗順應季節長出了毛茸茸的桑葚,不過掛果不多,兩年苗還沒到豐產期。
水里能看到不少小黑點成群結隊嬉戲,飄在水面上的水葫蘆長得很快,幾天不見又擴大了一圈領地。
“姑娘又來看魚啦”
舒映桐抬起頭抿嘴微微彎起嘴角,秋雁挑著一擔桶遠遠地走來。
她轉過頭望了一眼遠處,那邊路上也有個年輕姑娘挑著桶往另一個池塘方向去。
這個時間該喂小魚苗了。
“姑娘,這小魚苗也太精貴啦。”
秋雁放下擔子,卸下勾繩提起一個木桶,舀了一飄往岸邊淺水處潑了一瓢,密密麻麻的小黑點便聚集過來。
“魚一天喂兩頓豆漿,咱們人只能吃豆渣。”
舒映桐偏頭望著她開玩笑的輕松神色,順著話茬回她“等魚長大了,你喝豆漿,魚吃豆渣。”
豆漿成本還好,兩方池塘一天十斤黃豆,半個月左右就可以喂別的。
其實喂蛋黃會更好,這種在村民看來純粹是作孽的喂法舒映桐沒提。
郭家每天不止磨十斤黃豆,通常會多浸一些豆子,做幾板豆腐賣給村里人。
用豆渣霉出來的紅菌豆渣風味獨特。郭老爹帶著二孫女每逢牛車進城便挑了去縣里擺攤賣,村里人想吃也能上他家買。
“姑娘,這水葫蘆長得太快啦長得怪模怪樣的,真有意思長這么快,要是養豬,都不用費力去割豬草了”秋雁提著桶在對面岸邊喊話。
舒映桐抽抽嘴角,也就養魚的和養牲畜的養殖戶會覺得水葫蘆是好東西。
這種外來物種可是河道殺手,生長繁殖能力極強,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把河道堵得過不了船用不了多久。
“等你掙了錢抓兩頭豬崽回去養,體驗一番養豬人的快樂。”舒映桐閑閑地應了一句。
先前朱萸說要在院子角落蓋豬舍養豬,被她直截了當否了。
養雞就算了,誰要跟豬住一個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