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要是考試的話,有準備總比沒準備的強
這些人中,韓少峰并沒有參與,他知道考工這樣的大事,就憑他和爺爺的關系,最好不要沾染。
無論是考上了,還是沒考上,都注定了麻煩。
他只想安安靜靜的,能照顧好爺爺就行。
不過他也不是什么都沒干,在別人遇到不懂的時候,他會幫著講解。
他本就學習優秀,身邊還有兩個教授,即便自己也不會,還能去牛棚問過他們。
對于他這一行為,知青院里的人好感劇增,再也不把他當另類了。
甚至還有人勸他一起復習,“你爺爺是你爺爺,也許廠里的領導人不看重出身呢”
韓少峰搖搖頭,他并不稀罕工人的身份,要是真想當工人,當初就不會下鄉了。
對于他的頑固,不僅知青院里的人,就連韓爺爺都無法理解,“你在廠里當工,離我也不遠,再說了,你沒來之前,我也這么過來了,實不需要你時時刻刻守在跟前。”
韓少峰只笑,完全不搭腔。
韓爺爺見勸不動,只好停嘴,心里又是高興又是酸澀。
高興是孫兒很孝順,有如此孝順的兒孫,一輩子也就圓滿了。
酸澀是因為自己,耽誤了優秀的孫子,也不知道放棄了這次機會,他未來還能不能有更好的
代表團的人來了之后,和勘探隊開了好幾次大會,最終確定了從秋后開始動工。
也就是說,等新種下的糧食收割后,就開始建廠了。
而當地的農民,只要愿意,現在就可以開始報名了,到時建廠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先去幫忙建設了。
這是個好消息,一個所有人都再高興不過的好消息。
代表團留下了兩位領導,作為之后廠里的支書和廠長,負責建廠的各項事宜。
當然,不可能只有他們,未來陸陸續續還會調來更多的人,但大部分還是得從當地招聘。
一時間,所有人都活絡起來,盼著家里能出一個工人。
新廠長負責第一次的招聘事宜,花了三天時間,他貼出了招聘內容。
一共三個硬性條件,首先得是本地人,有本地戶口,下鄉到這里的知青也算。
其次,每家只能出一人,這是為了公平起見,無論是男是女都行,但目前一戶只能一人。
最后,這人必須識字,上過掃盲班也行,至少能看懂字的意思,也能算數。
三個條件一出,所有人都忙起來了,要選出家里誰進廠,進廠的人還要緊急培訓,認識一些字。
這些條件,對知青非常有力,因為他們基本都是一人一戶,或者兩個知青成親后,組成一戶,比那些人多的家庭,概率大多了。
可與此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的煩惱。別人去是當工人,所以只要條件達標,妥妥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