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明他還是下不了決心,但另一方面,他也沒有就此嚴厲呵斥太子,說太子不該這樣,說明他心里的傾向,已經偏向了廢太子。
太子胤礽心里清楚,如果這次就這么不明不白過去,那他就真的陷入了泥潭,越掙扎反而陷得越深。
還不如一鼓作氣,讓自己脫離太子這個牢籠。
其實掙脫出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三十多了,人說三十而立,到了這個年紀,早該成家立業,可他呢
一輩子被困在皇城,就連身邊伺候的下人,都是皇上的眼線,想出出不去,想做什么都做不了。
還比不上大哥和弟弟們,好歹他們還能有機會出京,而在京城,他們是自由的。
現在他主動辭,尚且能得到一份優容,不會被限制自由。
要是哪天皇父下定了決心,親自動手廢掉他,那他只有被圈禁的命。
所以隨后的半月,太子每隔幾天,就上一道折子,折子內容辭藻不華麗,但言詞間句句泣淚,說得康熙又傷感又心酸。
就在他上第三道折子的時候,朝中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李光地參奏一位修明史的內閣學士,說他胡編亂造,不按事實編撰。
這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說,就是一位編史的官員,出了一點差錯,改回來就好了。
可往大了說,這也是朝廷大事,因為前明是清朝打下來的,你這么亂寫,是不是受到大清皇帝的授意,故意掩蓋一些史事真相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
這會顯得朝廷卑劣,要是被江南那些學子們知道,是要鬧起來的。
然而這位內閣學士也覺得自己很冤枉,他哪里胡編亂造了
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的,白紙黑字寫在書上,又不是他故意瞎寫。
“還請皇上明顯,這一段,我是參考了史官錢文秉的記載小注,小注上寫的清清楚楚,某年某月某日,明英宗確實說過這樣的話,并解釋了前因后果。”
說著,他還請康熙派人去翰林院拿那本小注。
李光地大怒,“虧你還是內閣學士,難道不知道修史以正史為主,必須按照最正統的記載來,哪里能用這些不著調的小注。”
小注是什么,就是史官在正史記錄之后,覺得不夠準確,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補充寫完。
要說這樣的內容,確實有六七成可信,畢竟是人家親眼所見親耳所聽。
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就難免偏頗。
史官的記錄為何簡潔明了,一般都是什么時間,皇帝干了什么,說了什么,其他一概沒有
因為這才是最準備的,即便當時皇帝是說反話呢,但史官還就得這么記,誰管你的真實意思是什么
如果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記,那不是亂了套了,因為誰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那還叫史記嗎那還需要史官嗎
史官只是見證者,老老實實記錄就行。
那為什么在修史的時候,要參考史官的小注,記錄等文本,是為了更好理解,但這類文本的可行度,又下降了一個檔次。
李光地是正統的文人那一掛,認為史書就是史書,不該多加其他東西,和內閣學士爭辯過后,就一狀告到了康熙這里。
而內閣學士呢,則認為,正本和小注都是這位史官自己寫的,并且這個小注能放在正本后一起編撰,就說明這小注的可信度上升到八成,那便于理解,摘取一段,做個補充,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