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論不休,吵了好一會兒,才停下來,等待康熙下決定。
康熙先是安撫了兩位大人,覺得他們都沒有錯,這個可以酌情處理,既然人家史官也沒有放到正本上,那他們也可以放入后面的注解,不過內閣學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注解后作出更加詳細的解釋,這是修史的目的之一。
康熙還強調,明史得修好,公論要采納,是非要明細,不然后人是要罵朕的。
他話鋒一轉,“為了表示重視,我會派一個皇子親自監督此事,望各位老大人用心。”
至于是哪個兒子,康熙掃視了一圈,看向站在最前面兩排的皇子們,詢問道,“你們誰愿意領這個差事”
太子不在,直郡王就是最大的,然而他不為所動,修書的活和他有什么關系,他只是一個武夫。
三阿哥看看大哥,又看看四弟,有點躍躍欲試。他覺得,這就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論兄弟之間,誰的文采最好,舍他其誰
然而他一貫不敢冒頭,于是看四弟都不出面,腳伸出去又縮了回來。
老四當然不會出面,修史是個好活嗎
是的,這是攢名聲的好活,能積累身后名,后人但凡只要看明史,就一定繞不過修史的人,而現在某個皇子總攬,也一定能流芳百世的。
然而這有一個前途,四爺要的不是后世名啊他對這些不是實務的工作,也不感興趣。
說到底,修史面子上好聽,但一輩子就綁在上面了除非明史修完,不然修史的皇子,就干不了別的。
因為修史真的是一項既細碎又繁雜的活,就像剛剛兩位大人爭吵的。
他們有錯嗎或者有誰不對嗎沒有,他們的想法都沒問題,這就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誰的說法都講得通,然而想法不同的人卻是無論如何都說服不了對方。
皇上現在派人去,就是去斷官司的。
可以預見,未來這樣的爭吵,還會有無數次,而皇子,就代表了皇上,在兩方間選擇一方。
能被提出來,就說明選哪方問題都不大,可斷官司,尤其是這些文人之間,字眼上的官司,還不是你說一就是一的,得先吵,吵得不耐煩了,選出一個,才能消停。
所以說,修史這個活,能把人所有的精力都耗光,再也干不了別的。
所以四爺縮了。
老五呢,他到是想接,皇上還不信他能辦好呢。
原因也很簡單,五阿哥是太后養大的,一直到六歲,進入上書房,連漢話都不會說,文才方面,兄弟們之間,是最差的。
七阿哥,他的文才和五阿哥一樣不出彩。
八阿哥出彩,但他的想法和四阿哥一樣,修史就是出力不討好,還雞毛蒜皮,于是他也縮了。
九阿哥,他算賬好,做生意的本事一等一,另外他外文上面的語言天賦絕佳,修史,大概翰林院的學士們會嫌棄他銅臭味太重吧
十阿哥不用說了,鐵憨憨。
十二阿哥從不冒頭,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剛成婚,連上朝都是最近的事,能總攬這么大的事
所以,康熙的話直接撩在了這里,沒人接茬。
康熙瞧著下面,一個個低頭不語的兒子們,冷哼一聲,“怎么沒人敢接”
這話一出,三阿哥立刻被激將了,跳出來道,“皇阿瑪,兒臣可以勝任,請旨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