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那時慧珠懷孕了,雖然只生下了一個格格,但隨著這幾年的變化,格格也和阿哥一樣重要了。
之后卓泰病逝,慧珠守了三年孝,在那三年,她開始嘗試接觸經商,因為想要給女兒攢嫁妝,所以她把自己的嫁妝整頓一下,開始積極的投資。
接觸的多了,對于各種商業模式,她了然于心,出孝后,就進入了皇室開創的培訓班,并順利畢業,目前已經是醫療基金的負責人了。
而所有的這些基礎,都是皇家人,有姓愛新覺羅的男人和女人,也有嫁入愛新覺羅,或者駙馬郡王等。
“做投資的那部分,你們也知道,都是比較穩健長久的,但目前還看不到收益的,所有我就不說了。現在說最后那一部分的資金運用到了哪里從養老開始,這是大頭,全國一共興建了三千所養老機構,最好的就是皇家養老院,那個耗費巨大,占到了養老金的一半。剩下的大頭是最低等的六等養老院,只能保證六十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吃喝住等日常所需,其他娛樂等活動,都是當地官府組織,或者商人捐錢促成。”
“而中間那四等,耗費的錢財倒是比較少,我們出了建造房屋的錢,剩下的都有老人的子女和當地富商包圓了。因為建房子不需要多少,剩下的能支撐養老院運行三年之久。等三年后,基金和投資就陸陸續續有回報了。”
說到養老的問題,其實是這四項中最好解決的,因為大清人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超過六十的都是少數。
所以六十以上的老人沒有想象中的多,再加上六十以下還有行動能力,一般這樣的都能在家里幫兒女一些忙。
可過了六十,無論是身體和精神都跟不上,再加上一些病痛,躺倒的居多。
所以養老院的出現,確實是解決了子女的負擔了。
以前,家里有一位老人病了,就需要媳婦貼身照顧,完全走不開。
現在媳婦也可以出門掙錢了,老人就沒法照管,有了養老院,只是多花一點錢,能把老人照顧好,再好沒有了。
再加上報紙的宣傳,讓百姓們潛意識里就覺得,你不愿意送老人去養老院,就是舍不得錢,就是不孝順,所以百姓都愿意送養老院,并且愿意給相對比較高的費用,并且在休息的時候積極帶著孩子去看老人。
而為老人養老是善舉,當地商人想要一個好名聲,支持養老院的建設,投資一筆錢,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事。
這筆修橋修路更容易獲得百姓的稱贊。
再加上,養老院的建設已經成為了官員的考核項目之一,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官聲,還是為了升遷,官府對養老院也會格外重視。
所以這一項是進行的最好的,目前大清九成以上的六十歲老人,都進了養老院。剩下的那一成,是家里有錢,兒子兒媳孝順,想要親自照顧,這沒什么好說的。
康熙聽完,忍不住激動的拍手,“好,好啊,老有所依,這是多好的事啊”
雖然聽了不止一遍,但每每再聽,康熙依然覺得心潮澎湃。
百姓能吃飽穿暖,老有所依幼有所養,這就是帝王的終極夢想啊
現在大清實現了其中一項,雖然這個老,是要等到六十歲以后,但依然是一項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