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欣慰的看著老三,再也不嫌棄他了,“做的好,切入點也選的好。”
老三有點嘚瑟,被皇阿瑪夸了,真是難得的體驗。
他五官飛揚,然后不小心瞄到二哥和老四,就見二哥似笑非笑的看著他,老四面無表情,他立刻端正起來,老老實實的道,“然后是教育,這個排在養老后面。”
教育是刻不容緩的,按照大清目前發展的速度,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識字的百姓和高精尖人才。
百姓識字了,才能進入工廠,更好的工作,而高精尖人才,才是推動大清發展的動力,光衛其軒一人,就是累死他,一輩子也做不了多少事。
更何況明面上衛其軒還是個病秧子,日常就縮在家里,除了寫計劃,就是寫資料,多的一概不管。
實施層面都得他們和朝臣來,可不得多點能理解衛其軒意思的人才嘛
這高精尖人才,毫無疑問肯定是從第一小學,第一中學大學,以及全國各地的官學出。
雖然這樣可能會有壟斷教育的嫌疑,導致教育資源的不流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大清需要人才,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讓這些人成材。
那能波及給百姓的,就是識字的任務,等他們識字之后,才有機會選出其中最優秀的人,進入官學,享受優質的資源。
在他們大部分都不識字的情況下,談可能出現的天才,都是白塔。
“整個大清一共建立了六千所小學,五百所中學,中學畢業后,如果突出的,可以考官學。”老三道。
這六千所小學,只是教基本的認知,其中有一半是招收孩子,讓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學起,這是正常的入學。
而剩下的一半是掃盲班,或者說,培養掃盲的夫子。
這些學校三個月為一輪,每一輪都培養大量的夫子,等他們學會后,就分配到各個鄉下,交百姓們認字。
所以,這才是教育支出的大頭,培養認字的夫子,然后聘請他們教學,所花費的錢財不是小數目。
可效果也是斐然,不過短短幾年,大清的百姓已經能認識一些常用字了,至少出門不擔心路標,簽契書也不擔心被騙了,而進入工廠后,也能看懂教導的冊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