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用天人感應之說,不但順理成章的解釋了暴雨成因,更再次神化了君權的天授性,權威性。
最后話鋒一轉,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即勸皇帝充盈后宮。
一波三折,有理有據,讓堂上眾多大臣不禁扼腕,崔光景怎能說出如此阿諛之詞
而令更多大臣扼腕的,這阿諛之詞怎么不是被他們說出的
連李林甫也略感意外,他雖與崔光景串通,但這幾句詞卻不是他教授的,而崔光景把話題引到充盈后宮上也顯得有些逾矩,除非
李林甫心念一轉,立即補充道“禮部亦認為,陛下為萬民天子,當使我朝宗嗣繁榮,不宜偏寵一人,更不宜為亡故之人勞情傷身,故充掖后宮,此天子之禮所當為也”
見李林甫亦說話,崔光景低垂的頭才偷偷抬起幾分。李林甫有意拉攏他,彈劾李林甫的“忠臣”、“諍臣”也試圖聯合他,但最終讓他決定選李林甫這一邊,是因為宮里也有人帶了口信,教他說了方才的話。
傳信的宮人是高力士的親信,而高力士又是
崔光景不敢往下想,他努力用眼角余光上撇,便見當朝皇帝李隆基一副悔懺之態,痛心疾首道“若如此說,當真是朕之過,是朕之過啊惠妃啊惠妃,你我夫妻之情,只能來世再續,朕實不敢因念你一人而誤萬民啊”
說罷,李隆基戀戀不舍的扯下頭上白巾,高力士上前接下,宣告著對武惠妃的悼念結束。
而各地天災地難,被解釋為神器出土的祥瑞,被解釋為皇帝傷情過度,皇帝都已認錯,其余官員要再怎么攻訐李林甫
所以,還負隅頑抗的群臣,很快被李林甫的門生殺得潰不成軍,朝會下半段議程,順理成章的成了商討如何為皇帝舉行選秀大禮。
只是李隆基堅決推辭,聲稱當務之急應救濟災民,不能多做耗費,才在眾臣山呼皇帝仁德愛民的贊頌聲中結束了本次朝會。
朝會之后,皇帝獨留了李林甫和崔光景二人,由高力士領二人進入內室。
一些不宜在朝會上商討的事,李隆基總是留下相關近臣,私下探討,這是崔光景之前從未享有的待遇,他知曉,今天這場豪賭他賭贏了,從此踏上了登云之階。
可方一入內室,李隆基便給了他一個下馬威。
“你司天臺的奏疏,你給朕好好看看”李隆基怒氣沖沖的甩過一份奏疏,厲聲道。
崔光景立時伏地撿起奏疏,戰戰兢兢的閱視,心中疑慮道,司天臺這種清冷衙門,如何能令天子龍顏大怒。
可他真細看起來,便只有滿肚子的委屈,而李隆基也不管他看沒看完,滔滔不絕喝道“瞧你司天臺的慕紫軒做得好事,他給朕許諾,他挑動昆侖山那批逆賊和自詡正道的修者相斗,耗損之后,便能讓通天道諸派歸心,歸于皇統。朕信了他,拿出內庫半數財物支持他,他呢,竟反被人抓了個現行,當眾揭穿,呵,當真是個志大才空的豎子朕錯信了他”
崔光景這才剛把奏疏看完,第一反應是滿腹的委屈。奏疏是慕紫軒的下屬,那個換做“貪狼”的修者代擬的,內中簡述了慕紫軒欲擺弄正派和六道惡滅相爭,從中取利,卻遭正派和六道惡滅同時算計,連帶著司天臺也名譽掃地,難怪皇帝會大發雷霆。
但關他崔光景什么事啊
司天臺有明暗兩種職能,明里是監看天象,制定歷法的清冷衙門。
暗里是統領為皇帝效命的修者,監視三教百家諸多派門的強勢組織。
可惜,他崔光景在明,慕紫軒在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