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從何而來
遠古蒙昧時期,人們認為雷乃天地之鼓,天怒而捶鼓,遂有雷聲。
遙遙千載前,有思想大家著論衡書寫到雷為雷公左手引連鼓、右手椎之而生,雷聲為椎鼓而來。
同代淮南天文訓中則言天地精氣相融生陰陽,陰陽二氣相迫近生響雷。
于有識之士而言,自當更為認同認知逐步清晰的末者之說。
可對大多識字不全、認理不清的天下大眾來說,還是世世代代街口巷間口口相傳的“道理”更為靠譜,認為雷聲當是天落怒雷斷樹所生
而眼前這一幕似乎正印證了這一點。
一棵大抵有十三丈高、十人展臂合圍才能環抱的百年巨樹在怒雷聲中應聲而斷
驚雷聲響徹整個河源道所在山谷,身處其中者無一不為之心驚肉顫。
哪怕是見慣了生死場面之人,也有個別者在此惶惶天威的震懾下軟了手腳、尿濕了褲襠。
更多人則是不由自主尋聲望去,確定究竟是晴天霹靂,還是人為之聲。
于是乎,他們便看到了北面半山腰上那巨樹樹根處的身影。
一頭亂發、一身黑袍、憑一己之力抱著巨樹樹干末端就勢慢慢放倒的微末身影
笑人不自量,蚍蜉撼大樹
相比起那根巨樹,巨樹下的人影自然與蚍蜉般微末。
可這時候卻沒人敢發笑,就算是傻子都能看出,不論那人影再如何微末,身賦如此怪力神通,怕是要將這巨樹當作武器橫掃八方了
眼下能讓各方緊張的便是這人來路究竟是敵是友
答案很快隨著一道銀鈴般的女子嗓音回蕩在山谷間。
“聽雨閣來援,友方速速后撤”
河源道上對壘的雙方分屬各有不同。
代表入侵方的是駱越軍、駱越江湖人還有幽冥教教眾。
作為守護方的則是中州軍兵及聽雨閣、道義盟等一干中州江湖人。
中州人說的中州話,中州人所能做出的反應自當最為及時。
不論數個月之前的中州軍兵和江湖人間有多么互不待見,在這共抗外侮的大背景下,加之大半月來并肩作戰下積累起來的了解與信任,瞅見這場面,再聽這言語,大家都沒有任何遲疑。
中州江湖人聽言退得最快。
中州軍兵亦在領軍將領的及時指揮下隨之后撤。
幽冥教教眾除了部分因丹藥副作用導致神思遲滯的對敵窮追不舍外,余者雖未立馬轉頭就跑,卻也紛紛駐足停步或做好了后撤準備。
只有語言不通的駱越人做出的反饋最為滯后。
他們也有聽得懂中州話的人,可要第一時間領悟過來中州人的用意,再轉換成指令至少不是三兩個呼吸就能完成的。
是以,十息前還十分焦灼的戰場,在十息后敵我雙方的站位已尤為涇渭分明。
往東南面后縮的是中州軍及中州江湖人。
提刀抗斧追趕在后邊的是少數幽冥教教眾。
往西南面躲的是大部分幽冥教教眾。
已有縮后狀態的是駱越軍兵。
還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的是駱越江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