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放人,那是最好,王爺回到封地可以繼續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小皇帝不放人,那么這“民變”就要真實發生了,而且,這些暴民說不定還會打到京城來。
結果小皇帝居然派司清和去津南最離譜的是,司清和還真的愿意
他是不是腦子被沈太后迷沒了
從登基以來,謝隱就陪在小皇帝身邊,從早到晚不曾停歇,如今他要走,小皇帝雖然極力想要掩飾不舍,眼圈卻還是紅了。
她對謝隱的感情非常復雜,依賴、排斥兼而有之,明明在心里告訴自己不可輕易相信,卻又不受控制地想要靠近。
謝隱見她小臉緊繃,忍不住笑起來“我這便走了,陛下可別忘了功課。”
他將歷年來的大小政事,無論天災還是,都細細摘錄出來編纂成冊,對于民間的變化也非常上心,務求讓小皇帝不出宮門也足以了解天下事,什么都懂,才不會被人騙,不會出現那中宮內采買雞子,一個雞子要二十兩銀子的荒唐現象。
所以謝隱要求小皇帝每周寫一篇心得筆記,不得少于五百字,小皇帝最頭疼寫文章,被謝隱一提,頓時不舍之情盡數化為絕望,恨不得他現在就走。
可等人真的走了,她又呆呆地站在原地看,直到宮女提醒道“陛下,清和公出了軒轅門,便瞧不見了。”
皇宮大院,宮墻高聳,小皇帝個頭不高,更是看不清楚了。
而沈太后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
外界對她與司清和的關系多有揣測,雖制裁過一波,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沈太后總不能將每個人的舌頭都割了,所以在人前,她與謝隱幾乎不來往,話亦不怎么說,只私底下才會親密些,而且這親密還是她單方面的。
一開始主動投懷送抱,她感覺恥辱、不堪、惡心,想到這人是如何逼著自己屈服的,便無法對他生出好感。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情感也在漸漸發生變化,再抱住他的時候,心臟跳動的頻率都開始加快。
沈太后閉上眼睛,“他走了嗎”
雖然沒有指明是誰,然而貼身宮女卻明白“回娘娘,清和公已出皇城。”
沈太后有時候會想,自己所期盼的結局究竟是什么樣子假如司清和這一回死在津南,她便有理由對還在京城的津王發難,將對方關押,那樣的話,小碗的皇位會越來越穩固,一箭雙雕,司清和與津王通通下馬,就再也沒有能阻礙到她跟小碗的人了。
剩下那些殘黨,不過時間關系,都能收拾的一干二凈。
可她心中,竟還盼著司清和平安歸來。
沈太后輕輕吐了口氣出來,她覺著自己不應該再胡思亂想,一切順其自然吧,總之,她是不會暗中下手了,若是他能全身而退,那是他的本事,也是他的福氣。
司清和帶人去津南,對于還在京城的津王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
司清和是什么人,他為人狡詐多疑且城府深沉,絕對會做好充足的準備才出發,想在路上派人截殺基本不可能。幕僚們雖然厲害,可跟司清和比,未免還要差幾個段位,萬一真叫司清和帶人把自己老家給抄了津王想到這個可能性就頭皮發麻。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司清和不在,正是他接近沈太后母子的好機會,趁此時機挑撥兩邊反目成仇,司清和死在津南最好,若是活著回來,沈太后與小皇帝對他也有了嫌隙,那豈不是兩全其美
司清和一個閹豎都能討得沈太后母子歡心,津王不覺得自己會比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