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覺到武寧帝打算對世家下手的人,正是因為知道安國公主對虞氏的維護,絕不會不管虞氏,才會將虞氏推到最前面。
可惜這些人的如意算盤打錯了。
紀纓最恨末帝和前朝皇族,其次恨虞氏。
當年如果不是虞氏從中作梗,她本有機會帶虞琦和虞卿回北疆。
若是她能將虞琦和虞卿帶回北疆,何至于何至于與虞琦重逢即是天人永隔,虞卿也對她冷漠憎恨
最后,虞氏有虞卿對武寧帝以死相逼,得以保全,其余世家都被武寧帝以鐵血手段鎮壓。
武寧四年,虞氏舉家離開長安,回族地生活,安國公主再嫁開國功臣之后。
世家從此淡出朝堂。
乾元帝繼位后,承武寧帝遺志,除了給皇姐諸多優待,打壓世家的手段也更為狠厲。
武寧帝只是將長安世家狠狠犁了一遍,乾元帝則是對虞朝版圖內的所有世家無差別打壓,同時在民間廣設學堂,大力推崇科舉。
乾元帝晚年,前朝余孽圍攻獵場,導致乾元帝心愛的兒女和孫輩都死在其中。乾元帝大發雷霆,前后下令抄查十九個世家,無論男女老少都施以腰斬。
建興帝是位中庸的皇帝,大部分政令都是以乾元帝的政令為基礎稍作改動,反而讓快要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世家得到喘息。
世家剛喘口氣,就被焱光帝狠狠的砍在脖頸上。原本就所剩不多的世家,又少了一大半。
不知道世家是哪里招惹到焱光帝,不僅天降橫禍,被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扣在頭上,還被焱光帝逼得不得不放棄族地,遷徙到京畿。
經過虞朝歷代皇帝的修剪,原本占據半壁江山的世家或是沒落,或是悄悄改頭換面,如今還以世家自稱的只剩祁氏、崔氏、鄭氏、康氏、陳氏、虞氏。
除了虞氏仍舊在江南,其他世家都在京畿生活。
只有祁氏和崔氏還在朝為官,保持往日榮光。
祁氏家主是英國公,算是焱光帝面前的紅人。
崔氏家主是御史大夫,還有女兒入宮為妃,頗為得寵,眼看著就要成為新的寵臣。
鄭氏、康氏和陳氏早先是不肯與乾元帝妥協,才不讓族中子弟參加科考,只按照原本的路數捐官,如今卻是被乾元帝勒令不許科考,全族都沒有六品以上的官。
至于虞氏因為安國公主護著他們。除了武寧帝,乾元帝和建興帝都沒有特意去管過虞氏。焱光帝純屬是已經忘記虞氏的存在,當初勒令現存的世家都搬到京畿的時候,都沒想起虞氏。
紀新雪用沒沾墨的毛筆在宣紙上列出僅存的幾個世家,目光逐漸深沉。
祁氏與鄭氏來往密切,老夫人的女兒嫁去鄭氏,三房祁副尉的妻子也來自鄭氏。
崔青枝剛來寒竹院就迫不及待的趕走白五娘子,讓康祺得以補位,顯然崔氏要提攜康氏。
從姻親上看,這些世家始終都保持來往,包括遠在江南的虞氏。
在冷暉院用午膳時,紀新雪將在數課上偶然想到的事告訴虞珩,囑咐虞珩在外赴宴的時候,盡量離崔氏、鄭氏、康氏、陳氏的人遠點。
虞氏的人根本就不出現在長安,也從來沒主動聯系過虞珩,暫時不必在意。
紀新雪話音剛落,青竹就耷拉著眉毛,滿臉晦氣的從外面走進來,小聲對虞珩和紀新雪道,“崔小娘子帶著康小娘子來求見小郡王和縣主,說是在學堂的時候,姜院長來去匆忙,沒來得及仔細介紹康小娘子,崔小娘子怕小郡王和縣主對康小娘子存在誤解,特意帶康小娘子前來求見。”
虞珩用公筷將魚肚上的嫩肉都夾到紀新雪的碗中,眼皮都懶得抬,“不見”
青竹沒急著應聲,詢問的看向紀新雪。
他已經悟透,只要是寧淑縣主吩咐的事,他就盡管去做,小郡王肯定不會因此訓斥他。小郡王的命令卻不用著急,因為小郡王隨時都可能為寧淑縣主改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