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紀新雪沒有因為他們的話驚怒交加,李金環和張思儀暗中松了口氣。他們初時半點都沒發現紀新雪身上的異常,自從紀新雪來到莊子后經常動怒,行事作風與從前相差甚多,加上紀新雪和虞珩沒有特意瞞著他們來莊子小住的原因,他們才知道紀新雪可能被人暗算。
好在紀新雪的脾氣來得快去的也快,身邊還有能讓他改變主意的虞珩,這段時間雖然稍顯情緒化,經常想什么做什么,朝令夕改猶如家常便飯卻從未因此做下錯事。
李金環等人本就沒有虞珩和紀新雪相處的時間長,鮮少被紀新雪的怒火波及,也都能理解紀新雪是生病才會偶爾控制不住脾氣,心中都念著紀新雪從前的好處,從未因紀新雪控制不住的情緒波及到他們而心生芥蒂。
他們還是會將封地所有的大事小情都細細的說給紀新雪聽,但公主府的所有事都是虞珩在做主,這也是紀新雪默認的事。
如今紀新雪和虞珩都在,正好省得他們還要說兩次。
自從地動后,江南商人留在安業的伙計就開始不老實。
京郊大營軍衛發現江南商人開的筆墨鋪子里的伙計經常帶著大量貨物去城北,離開城北時卻兩手空空。
將異常報給公主府后,京郊大營軍衛奉命仔細的探查這件事,專門派人潛入城北,總算是弄清江南商人的伙計在耍什么花招。
江南商人的伙計帶去城北的不是貨物,是金銀銅板和糧食,以此在城北放利子,不是京郊大營最開始以為的從地動后才開始不老實而是自從在安業落腳起就在放利子。
安業北城所有百姓都知道,在急需救急錢的情況下,可以去江南商人在縣衙旁開的筆墨鋪子求錢。
每借十枚銅板,下個月就要還筆墨鋪子十二枚銅板,也可以手頭有多少錢就還多少錢,沒還清的錢到下個月會生新的利息。
北城百姓不是傻子,他們知道筆墨鋪子雖然借錢痛快但利息非常高,但他們沒有辦法。
安業城內屬北城百姓最為貧賤,他們的親戚友人不是與他們情況相同,就是還不如他們,即使偶然有例外的情況,例外也會在離開北城后與北城的人斷絕來往。
所以北城百姓急需用錢的時候,筆墨鋪子是他們最容易的選擇。
隨著最開始朝著筆墨鋪子借錢的北城百姓成功借錢抓藥,救了老母親的命,在規定還錢的時候沒能還上所有錢,開始每個月陸續還錢,朝筆墨鋪子的低頭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不乏消息靈通的南城百姓和西城百姓。
紀新雪越聽張思儀的話越覺得耳熟,總覺得在哪里聽過相似的故事,“世上不會有白得的午餐。”
能不眨眼坑公主府九萬兩白銀的江南商人不僅不是大善人,還是吃肉不吐骨頭的貪婪之獸。
怎么可能容得下北城百姓欠錢不還
張思儀聽了紀新雪的話,滿臉沉痛的點頭,從袖袋中掏出一疊皺巴巴聚集汗味、霉味的黃紙遞給紀新雪。
虞珩傾身手臂搭在紀新雪的椅子上,與紀新雪一起看黃紙上的內容
是個名叫周壯的人與筆墨鋪子簽訂的協議,上面不僅有周壯和掌柜的手印還有安業縣衙的蓋章。
周壯向筆墨鋪子借二兩銀子周轉,從借錢之日起,每月向筆墨鋪子還錢一次,每月的利息都是上月欠債的十分之一。
若周壯欠筆墨鋪子的銀錢累計到十兩銀子,此協議自動變為賣身協議,視為周壯與筆墨鋪子的主人簽訂死契,非筆墨鋪子的主人同意,終生不得贖身。
這張黃紙后面是周壯每月還款的文書,與頭一張的協議幾乎沒有區別,同樣是有周壯和掌柜的手印和安業縣衙的蓋章。
頭一個月,周壯還六百枚銅板,仍有欠款一千四百枚銅板,上月利息二百枚銅板,總欠筆墨鋪子一千六百枚銅板。
第二個月,周壯還三百二十枚銅板,仍有欠款一千二百八十枚銅板,上月利息一百六十枚銅板,總欠筆墨鋪子一千四百四十枚銅板。
第三個月,周壯還二百九十枚銅板,仍有欠款一千一百五十枚銅板,上月利息一百四十四枚銅板,總欠筆墨鋪子一千二百九十四枚銅板
第十五個月,周壯還了三十二枚銅板,欠款加上利息總共九千九百九十九枚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