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雖然張小強從來沒有做過老面饅頭,但是他還是知道老面的保存很不容易。
因為只要老面發的時間稍長就會有獨特的酸味出現,甚至出現腐臭,容易影響饅頭的麥香,根本無法使用。
因此,常規來說,老面要保存數天都比較困難的。
至于說保存千年的老面,張小強不敢想象,總覺的現實中不可能存在。
他只是在考古的紀錄片看過。在陜西唐代的古墓考古時,考古人員曾發現了棺槨內的炭黑形態物質,專家用科技手段檢測確定是面團,然則就算是面團,這種焦黑形態也不可能使用了。
系統提供的老面團不會是一團焦黑吧。
張小強打開匣子一看,實在意外。
這就是千年老面團。
這也太小了吧。
眼前的千年面團根本不能稱為團,它呈薄片狀,就像一片拇指大小的百合干,面片柔軟,雪白顏色,沒有酸臭味,反而帶著淡淡的麥香,十分獨特。
清冷的電子音從彩蛋傳來:
【每片千年老面團能發面1千克干面。用完后,紫檀盒中會隨時補充消耗的千年老面片,宿主請把握好,請勿浪費這來之不易的千年老面】
“這千年老面也太小了吧?”張小強小聲嘀咕了一句,他覺得這么小量的老面,發面的效果應該不會好到哪里去吧。
稱好干面粉的重量后,放入不銹鋼臉盆中,張小強加入少量的水開始和面。
和面用的水不可能是自來水,自然也是系統特別提供的。
【特選長白山天池深層活性水,天然無污染,自帶清甜,富含各種礦物質,這種水自帶弱堿性,不僅有益于人體,更適用于面團發酵,與千年老面團搭配,可以起到雙倍發面效果。】
用這么好的水發面,也是沒誰了。
干面粉中加水后,張小強開始加入千年老面團和面。
他采用的和面法叫“三步加水法”。
不是一次性加水,而是慢慢的加水和面,讓干面粉從雪花片,到疙瘩狀小面團,然后再到大面團,不斷黏連,這期間一次又一次加入適量的水,這樣一來容易控制用水量,二來可使整個和面過程干凈、利索,最終達到“面團光、面盆光、手上光”的‘三光’效果。
張曉強不是專業的廚師,更沒有系統學過廚藝,不過經過系統升級后,他發現自己真的成了和面高手,干起活來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垮拉垮拉——
很快,一個光亮的面團就在他手上誕生了。
“真不錯。”張小強打量著自己和的光亮面團,十分欣喜。
把面團放入不銹鋼臉盆中,張小強蓋上一方潔白的干細紗布,讓面團發酵一會,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醒面。
做完這個步驟后,張小強也沒有閑著,他拿起紫碧大龍王荷葉,開始仔細清洗,一會要用。
快速洗干凈荷葉后,張小強又在灶臺上架上系統提供的蒸鍋,開始燒水。
點火完畢,他不經意瞥了一眼不銹鋼臉盆,不知道面團醒得怎么樣了。
這一看,差點沒把張小強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