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公元前236年,秦軍伐齊。
王賁將軍領軍,騎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兵臨城下,圍住了齊國國都臨淄。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秦國,朝堂之上對此議論紛紛。
“有大梁在先,臣以為可派人勸降。”
“以德服人,不動刀戈,亦不會損失我軍兵卒,這是最好的。”
“不對吧,秦國什么時候有了儒家學說真當魏國人是因為秦軍仁慈才投降的么還不是秦軍強勢,他們沒有勝算”
“都到城下了,打就是了”
文臣武將各執一詞,分成好幾派,討論個沒完。
待到大家議論了一會兒,李斯才慢吞吞站出來。
“諸位,”他朗聲出言,“勸降也好,攻城也罷,目的皆在于取齊。如今王賁將軍已圍堵臨淄,不論選取什么方式,拿下齊國不在話下。當前最為要緊的是,待到六國一統后,秦國該怎么辦。”
朝中上下皆為一震。
雖則臨淄還沒打下來,但明眼人都明白這是遲早的事甚至都不會花上多少時間。
李斯主張這就討論一統之后,無可厚非。
他一開頭,立刻有大膽地站了出來。
“自周平王起,天下諸侯割據,分分合合,已有數百年,”有文臣出言,“今日各國一統歸秦,足以可見我王乃天命所歸,可如周王般尊為天子。”
話音落地,秦廷哄然作響。
有人附和,有人反對,又是一陣討論聲起。
李斯佇立在原地,耐心等他們吵完,吵到差不多了,才不急不緩出言“古有武王伐紂滅商,取而代之,得以有周王室。而當下與往日截然不同,秦國終結諸侯亂象,不曾與周天子有過齟齬,更無取代周天子的說法。尊為天子,不太合適。”
“是啊。”
“秦室非周王室后代,何故要這個名頭”
“非要取而代之,反倒落人口實。”
說著說著,臣工再次開始喧囂。
但在場的人都明白,李斯的話,就是秦王的話。若無國君授意,他決計不會站出來出這個頭。
所以再討論下去,秦廷之上也大致明白了國君的意思。
待到像模像樣的討論差不多了,李斯才轉身看向王座“王上以為如何”
王座之上的秦王政“寡人與周天子非親非故,既供奉其祠,毋須取而代之。”
“臣也是這么想的。”
李斯誠懇道“更遑論上古五帝,沃野千里,雖為天子,但諸侯外夷朝拜與否,卻不能左右。今王上大興義兵,征伐寇賊、平定中原,設郡縣,律法一統,是五帝也力不能及的。
“國君之功,比五帝更甚。由此臣有一請古代有天、地、泰皇,其中泰皇最為尊貴,臣冒死出頭,可尊我王為泰皇。”
眾臣皆驚
天子還不夠,要尊為皇
古往今來,怕是都沒人動過這個念頭
然而對于秦王來說
“泰就免了,”秦王政冷淡道,“可著皇字,采上古帝之位號,號曰皇帝。列位以為如何”
以為如何
在場的臣子公卿無人敢言。
誰都知道,提及改號,看似鄭重,實則比表面更為深刻那周天子都不再是天子了,今后的“皇帝”比天子更高。
那么延續幾百年的周制,還可能繼續用下去嗎
秦王的根本不在于改號,他要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