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多了,國家的賦稅就會增加;人吃飽了,就可以去染布,去蓋房子,去發展畜牧業。所以啊,生產力是很重要的。”趙維楨振振有詞。
“生產力”嬴政問。
“呃”
不小心又說了一個現代詞匯。
嬴政不等趙維楨解釋,自行開動腦筋“是指生產的能力”
趙維楨不禁汗顏。
小嬴政還不到五歲,已經會問出許多趙維楨難以回答的問題了。
再過幾年,她還真的未必能繼續教導他。
“你可以這么理解。”趙維楨點頭“說到生產的能力,那也是人的能力。所以啊,人才是一切的基礎。人吃飽喝足過得好了,才能更好的去建設國家,去奔赴戰場。”
說到這兒,站在身后的蒙毅忍不住了。
“夫人。”他小聲嘀咕“這是儒家的說法。”
儒家又怎么了
先秦時代的儒家,和后代成為封建階級統治工具的儒家完全不一樣。
反正孔子可從沒提及要約束女性,孟子在戰國時期還是個著名的“大噴子”。
“那又如何。”趙維楨理直氣壯“我又沒在咸陽說儒家,在邯鄲說可不犯法。”
蒙毅“”
自從上次說完,得到小嬴政的允諾后,趙維楨就進入了債多不愁狀態。
反正現在在邯鄲,又不是在咸陽趙國又沒有禁百家學說。
趙維楨“再說了,不知道別家學說講的什么,怎么能知道其好壞,怎么能比較出法家的能耐”
而且趙維楨就是有私心,她從一開始就有。
秦律使得秦國從弱小走向強大,成為霸士,最終一統。但成也秦律、敗也秦律,就像是之前趙維楨對嬴政說的,一輛隆隆戰車推到了終點,人民沒力氣了,無法再推著秦國這輛戰車前行。
可是秦律嚴苛,不準人民休息,那該怎么辦
自然要造反。
秦國后期,各地鬧農民起義,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到了漢朝,初期講究“休養生息”,流行道家的黃老之術。后又有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而這所謂的“孔氏”思想里,卻也把法家、道家以及五行家的內容包容在內。
正因思想變革,極大程度上緩和了農民與地士階級之間的矛盾,使得漢朝江山連延數百年。
趙維楨講儒家,暗搓搓塞私貨,也是希望小嬴政能早日想通這點,日后能意識到問題,力挽狂瀾。
“縱觀百家,只有儒家把人看的分外重要。儒生講仁、恕、誠、孝,要做君子,做個好人。”趙維楨說“但正因如此,中原各國,雖然禮遇儒家,但從不重用儒家。政公子知道為什么么”
嬴政聞言,擰起眉頭“說得輕巧,誰不想做個好人”
趙維楨喜笑顏開“沒錯說的容易,如果有的選,誰愿意去打仗,誰愿意去殺人,誰愿意和人起爭端呢”
迎上蒙毅欲言又止的視線,趙維楨飛速開口。
“要我看啊,儒家的說法,是最好的結果,一個美好的愿望。”
趙維楨說“卻沒告訴大家,該如何去前行,才能達到這個好結果。”
嬴政“那該如何前行”
趙維楨“法律法治去約束著人前行呀。”
現在趙維楨多少明白,中學大學的老師教授們,為何人均懂得把扯老遠的話題無縫圓回來了。
她巴不得再多說一點、說的再淺顯一點,能讓小嬴政一下子全部都明白了。
“所以,法家著眼當下,秦律約束現實生活。”趙維楨說“在七國紛爭的時刻,唯獨秦國選了法家,著眼現實,所以迅速強大起來,成為一方霸士。”
嬴政認同地點點頭“還是秦律有用。”
說什么結果、愿望,實在是太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