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是疲秦了,就算邊修渠恐怕也不耽誤著發兵滅韓。
嬴政想了想“夫人說得對。昔年太爺爺命李冰于巴蜀之地修都江堰,之后秦國糧產積粟如丘山。此乃好事,縱然他為間臣,寡人也很難不動心。”
趙維楨莞爾“鄭國就在外面呢。”
嬴政“那就請他進來。”
一聲吩咐后,侍人趕忙出去請人。
李斯還是有些擔憂,但見嬴政因趙維楨一句話而打定主意,便不再開口。
也是來到秦廷之后,他才意識到,咸陽城內的權力關系根本不是外人所言的那般。
六國人都說,如今是呂不韋、趙維楨把持朝政,少年國君并無實權,甚至是在權臣脅迫之下尊一介商人為“仲父”。
但實際上,秦王政很有主意,且性格果斷。要說信任呂不韋,不如說他更信任自己的師長。
孟隗夫人的影響對他還是很大的。
李斯有自己的思量,而侍人也把鄭國請了進來。
衣著簡樸的中年男人,見到少年國君不卑不亢,行禮之后,直起身來。
嬴政直接開口“你為韓人,為何要來秦國修渠”
鄭國頓了頓,倒是也不嫌棄嬴政開門見山。
“回秦王。”他認真回應“因為秦國需要修渠。”
“秦國有都江堰,沃野千里。”嬴政說“你若早生幾十年,先昭王也許更需要你。”
“請秦王三思一家之主從不會嫌自己太富裕,一國之君也沒有嫌國家糧食多的道理。”鄭國搖頭“昔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確實恩澤一方。但巴、蜀之地,道路崎嶇、路途遙遠。糧草再豐富,也需兵馬來運。秦國境內,卻有大把的土地浪費,何苦如此”
“你指得哪里的土地浪費了”嬴政問。
“關中之地。”鄭國回答。
嬴政蹙眉。
“關中之地,常年災害。”他不贊同地開口“怎能言及浪費”
“秦王請聽我一言。”
鄭國卻是不急不慌,出言解釋“關中之地地形崎嶇、缺水少土,一遇災害,確實容易出問題。澇,則洪水成況;旱,則連綿斥鹵。可我以為,這問題不在于災害,正是在于不行水利之事,無可積累水土。所以關中之地,急需修渠做引水、引肥的作用。”
如鄭國所言,沒有哪個國君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
他言之鑿鑿,好似早就準備。那嬴政再不認同,也要聽聽他有什么辦法,能改變關中之地的情況了。
“你說修渠可改變。”嬴政又問“那該如何修渠”
鄭國等的就是國君如此發問。
他精神一振,不假思索,出口就是長篇大論“關中地形復雜,西北高、東北低,可西引涇水、東注洛水,依憑山脈走勢開三百里為渠。運用橫、絕技術,攔河引流。”
先拋出總結,而后不等嬴政追問,鄭國自顧自地出言解釋。
“一則因為涇水渾濁,含有大量泥沙,可改善斥鹵地的情況。二則,涇、洛、渭水之間,便可如蛛網密布灌溉。如此計劃,澇時水有河道引流,旱時亦不缺水務農,將會大大改善這一方水土的情況。”
鄭國說道“到時候平民不缺飯食,自然會念及國君的恩惠。”
嬴政倒是不在乎別人念不念他的好,只是乍聽鄭國所言,確實很有道理。
不說別的,關中缺水缺土,是個問題。
維楨夫人向來把“提高生產力”掛在嘴邊,這么多年下來,他也見識過其中好處。
生產力提升了,國力便會大大增加。
修一水渠,改變千萬畝田的情況,其中效果,不比改善農具、推廣新種植物差。
這也與維楨夫人的理念不謀而合。
就算鄭國來秦國是有其他目的,但他言及修渠,這渠修好了,確實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