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李斯卻依舊不太贊同“秦國也不是沒有水工。”
鄭國聞言挑眉“可秦國的水工,怎么不提及修渠之事”
言下之意即是,他們不敢,也沒那個本事,更無遠見。
看來這位鄭國還挺自負。
“秦廷臣工來來去去,就沒幾個秦人。”鄭國堅持道“秦國可收韓臣,為何不能使用韓國的工人”
但嬴政也不是這么容易被說動的。
少年側了側頭,黑白分明的眼睛銳利無當。
他敏銳地指出問題“可你還是沒說為何來秦。”
鄭國一愣“我分明說是因秦需要”
嬴政抬手。
十三歲的少年人,看起來年輕,但威嚴絲毫不減。
僅僅一個動作,就讓鄭國下意識地閉上了嘴巴。
嬴政并沒有生氣,他的面孔中甚至依舊沒什么情緒,只是一雙眼睛認真地看向鄭國“你只說你能為秦做什么,卻沒說你想從寡人這里要什么。”
鄭國微凜。
倘若說初見時,只覺得這少年秦王意氣風發,當他說出這句話時,鄭國才知曉面前的年輕人不可小覷。
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晰認知到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回事的。
入秦之后,鄭國見咸陽街頭熙攘,見咸陽人生活富足,就覺得韓王所謂疲秦之策,未必能成。
勞師動眾、傷及根骨的前提是,對方本就是名行將就木的老者。
對于韓國來說,也許修渠是件頂天的大事,一個不甚會拖累整個國。
但對于秦國來說根本不是這樣。
叫一名年輕力壯的青年將軍日夜操練,他會累倒嗎未必會,搞不好會變得更為英武無當。
鄭國意識到了這點,可他猶豫許久,還是借著那一鍋茭白的借口去拜見夏陽君。
“秦王高瞻遠矚。”再開口時,鄭國的語氣里帶上幾分真誠“這天底下無人不有所圖謀。士人讀書、游學,是為了以胸中筆墨施展抱負,為一國、甚至是為天下做出一番成就。美名其曰施展抱負,實則也是為了名留青史。”
鄭國一聲嘆息“士人尚且如此,工農不也一樣農人只要種多多的糧食,就會滿足。我為水工,自然也是想于水利之事有所作為,可韓國無情況、無能力,中原各國,也只有秦國有這個底氣。況且”
他停了停,下定決心。
“修渠一事,若是成了,則是恩濟數代。”鄭國的言語無比坦蕩“我不能明明有辦法卻只眼睜睜看著、什么都不做,如此對不起良心,更對不起我畢生所學。”
說到最后,連李斯都被他說服了。
誰來秦國不是為了施展抱負啊
不是人不行,而是在本國沒有那個條件。
聽到他這么說,嬴政才多少有些滿意。
“你言及修渠,若是方案可行,沒有不修的道理。”他說“但修渠不是小事,寡人雖心動,卻不能立即答應你,還需我好生考慮一下。”
鄭國聞言大喜。
盡管沒有直接答應,可秦王也說明他心動了不是嗎
“是。”鄭國趕忙行禮“謝秦王。”
“你便在驛館休息,等我考慮好了,會再次召見你。”嬴政說。
送走鄭國之后,嬴政轉而看向趙維楨。
“怪不得夫人覺得他是間諜,還要引薦他。”少年國君很是理解“此人言談確有本事,也很有道理。李卿還覺得此事不妥么”
李斯連忙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