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雙眼睛閃了閃,而后仿佛好脾氣的干凈面孔呈現出幾分淡淡笑意“出師、師之后,斯可來韓。我為之舉、舉薦,同窗再同僚,多好。”
恍然間,李斯好像回到了還是學生的時候。
少年意氣、滿腹憧憬。即使李斯為平民,韓非為公子,可同為荀卿門生,仿佛出身與家室不再擁有差距一般。
這是韓非曾經與李斯說過的話。
那時的韓非已經準備回新鄭了,告別當夜,李斯登門拜訪,韓非就是這么對他說的。
當時他是如何回復的
李斯的記性不如韓非好,可昔日分別的場景記憶猶新。
“韓國雖大,”李斯搖頭,“但也沒大到能容下公子與我。”
“通古欲投、投何處”韓非接道。
“秦能。”
李斯篤定出言,好像他仍然是過往的少年“秦國用商鞅,貫徹新法。秦王野心,與公子所展宏圖不某而合。為何公子不與我一同去往秦國”
韓非聞言,朗笑出聲。
他沒變的。
李斯很清楚,回到韓國后,縱然韓王不重用公子非,韓非多少有些抑郁不平,但他依舊是王室公子。
公卿的身份,至少能讓韓非在韓好生撰寫自己的文章論著,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秦。”
韓非重復了一遍過往的話語,他搖了搖頭“秦亦不能”
李斯問“為何”
當年的韓非沒有回答。
今日凝視著這張仿佛還殘留著少年意氣的面孔,過去的李斯與當下的李斯重合,發出了同樣的問題。
“我若、若死了,”韓非側了側頭,“你會過的更、更好嗎”
李斯一怔。
“你還是沒有回答我”
他話出一半,戛然而止。
這就是韓非的答案。
秦也容不下公子非與李斯,并非秦廷不足以讓二人同時施展抱負,是二人之間,秦只需要一個。
李斯很聰明,當年在荀卿門下時,先生就稱贊過他。說李斯想事情總比其他同窗快一些,別人想一步,他能想三步。
可韓非比他更聰明。
尋常人想一步之后的事情,韓非能想到秦統一六國之后。
如果秦國只需要二人其中之一,李斯更希望這個人是自己。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也不憚于送友人一程。
“你”
這個關頭,李斯卻格外的平靜。許是他與韓非彼此知根知底,哪怕是被揭露了真實心理,李斯也沒有任何內疚和慚愧的情緒。
他甚至有些了然和驕傲韓非當然能摸透他的想法,他們同窗友情并不作假。
“你亦可以反過來除掉我。”李斯坦誠說“若能死在公子手中,我服。”
“我不愿。”韓非淡淡道。
為什么不愿
究竟是為什么
李斯就是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