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女兒們離去,她才從袖子里掏出圖紙。
“我聽蕩威說,蜀地來了不少技藝精湛的鐵匠。”趙維楨將薄薄的圖紙遞了過去“你們研究一下,能大批量生產么”
秦央趕忙接過圖紙一看,而后愣住“這不就是長劍不對。”
他猛然抬頭“君上想制長刀”
“刀柄作圓環狀,就叫環首刀吧。”趙維楨說。
嚴格來說,這東西叫漢刀。
先秦時期的騎兵,由于沒有馬具,兵器也跟不上,因而功能主要是協助步兵作戰,作偵查與騷擾。
趙維楨將馬具拿了出來,秦國的騎兵除卻用長矛沖鋒外,其余武器多為弩、弓箭,以及長劍等等。
但這樣的冷兵器其實不太適合馬戰。
因而到了西漢時期,騎兵取代步兵成為作戰的主要戰力后,青銅劍徹底退出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漢刀。
秦央本身就是工匠,他比趙維楨更了解騎兵們的需求。只是一眼,他就看出了長刀的優越性。
“做單刃,是個好主意。工藝就簡單很多,也就不怕損耗。”秦央連連點頭“劍為雙刃,用起來就需要技巧,單刃可防止兵器傷及自身。如此一來,騎兵在馬上的動作可由突刺便劈砍,更容易上勁。”
劍為雙刃,單刃就為刀。
那工匠打造時,單刃肯定比雙刃更容易一些。
趙維楨也是聽到蕩威說,蜀地的工匠有著更高超的冶鐵工藝才想試試看的。
“你與新來的鐵匠們商量一下,”趙維楨說,“能否將刃做薄一些,刀身重一些,用冶鐵制造最好。”
在歷史上,到西漢末年,鋼制兵器已經完全取代了銅兵器,技術相當成熟了。
可惜的是趙維楨不是很懂化學,更不懂煉鋼。
她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地生產鐵兵器的條件和思路
而現在,也確實有了足夠的條件。
秦央招呼其他鐵匠過來,幾名經驗豐富的老鐵匠湊在一起,大致一看,就明白了趙維楨的構思。
“君上所想絕妙長刀工藝反而簡單。”
“刀刃做薄,只重劈砍,借刀身重量加力,倒是個好法子。”
“如此將軍們訓練騎兵時,也要容易的多。”
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就有鐵器的使用,到了戰國末年,兵卒作戰時用的兵器已為青銅器和鐵器混合。
至于趙維楨生活的當下,秦國早已開始逐步普及鐵器的使用。
原因在于農具的改革與農作物的增加,糧食產量提升了,人不缺吃的,就會去做其他的事情,顯然探礦就是其中之一。
墨家子弟又做出了水排,亦是了相應的冶鐵條件。
更遑論如今韓國為秦國藩國,魏國又為吞并了大半,中原的礦藏也悉數歸于秦。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趙維楨始終覺得,歷史推進用不著靠一人。
基礎生產力提升之后,不用她去做什么,這不是就有吃飽喝足、條件充沛的鐵匠,自己開始琢磨如何精進技藝。
那冶鐵、制鋼的技法不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么。
“那就勞煩諸位。”
趙維楨由衷道“若是能成,秦軍將士們不僅是多一份戰力,更是多一份回鄉的機會。”
秦央興致勃勃回應“君上客氣了,這事本就是我們的職責。不過”
“不過”
“王上當真要打趙國”秦央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