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帝國之所以在隴右西部之地,集結的兵力越來越多,卻不敢輕舉妄動,說到底,還是出于懼怕。
劉桀與李忠坐鎮安北幾十年,可以說是大殺四方,屢屢大勝吐蕃與胡族,殺的他們是哭爹喊娘,情況那是極為的凄慘,在一旁看戲的大石帝國,會是什么感受
當你的敵人強大到一定的程度,你最先考慮的是什么當然是加強自身的防守,然后主動示好,消除雙方的戰爭隱患。
所以,劉桀與李忠坐鎮安北的幾十年時間,大石帝國與晉朝的關系,那是極為不錯的,甚至是訂立了攻守同盟。
至于第一次隴右戰爭之后,李忠趁勝追擊,揮軍西征,一舉收復隴右西部七州之地,不能簡單說,是晉朝和李忠撕毀了盟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乃至于盟約,只是政治手段,以及特殊時期的需求,不可能永遠不變,隨著局面的轉變,自然會有不同的態度以及政治手段。
彼時,大石帝國國勢衰落的情況,比晉朝還要嚴重的多,國內的內亂,已經失控,因此,大石帝國從西域以及隴右西部地區,抽調了大量的兵力,整個隴右西部地區的軍事力量,已經相當空虛,此時,吐蕃大敗,短時間之內,無法對隴右造成威脅。
而這個時候,從豐京調往隴右的禁軍,加上從安北南下的軍隊,以及隴右中部自身的軍隊,包括整個戰爭,雖然規模很大,但晉朝軍隊的損失并不嚴重,李忠此時在隴右中部,可以調動的軍隊,超過二十萬。
此時此刻,收復隴右西部七州之地,簡直就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之事,這么好的機會,李忠為什么要放過
黃詬對趙智說了很多,就是想要對方明白,正是因為安北與隴右的軍政可以集中起來,因此可以同時且有效的抵御大石、吐蕃、胡族三大強盛勢力。
黃詬的構思其實很簡單,關內以西,因為隴右與安北的存在,有效牽制住了,所有的外部威脅,構筑了強大的軍事防御體系。
那么,從軍事方面考慮,是不是可以在關內以東,仿照安北與隴右,也是建立一個統一且強大的軍事體系
關內以東,最好的地方,無疑就是河東地區。
河東之地和隴右中部地區,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兩者都是四戰之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河東上接河北,下鄰淮南淮北,右邊則是動亂不斷的河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