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詢放下手中的書信,搖頭嘆聲說道:“這就是曾經的相國,朕的臣子。”
趙詢臉上有著難以言表的失望之色。
詹臺鏡明、顧雍、趙飛度等人對視一眼,都是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
從皇帝的角度來看,雷萬海等人的行為,那是大逆不道,是不忠不義,李勛敷衍,不肯出力,是結黨營私,對此,趙詢的內心,自然是非常憤怒的,因此,對這些人產生了極大的厭惡與猜忌。
但是從顧雍等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他們卻是覺得,雷萬海與李勛的作為,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
作為天子,駕馭臣子,最好的手段是什么?
很簡單,就四個字,賞罰公正。
有功就要賞,有過就要罰,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公平公正,才能服眾。
就雷萬海、李存孝、元和等人而言,他們有沒有功勞?那肯定是有的,沒有這些人的浴血奮戰,能拿下整個西域?
他們在西域做的很好,對于朝廷的命令,既服從,也認真,對于皇帝的命令,也是嚴格的執行,不敢有任何馬虎。
雷萬海等人是有功勞的,而且功勞還不小。
但是最后呢?
趙詢卻是要無緣無故的把他們全部調回來,調往河東任職,嘴上說的是會重用他們,卻不說到底怎么重用,也不說會給他們,什么樣的實際職位。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雷萬海等人自然不想離開西域,畢竟,他們在這里辛辛苦苦了幾年的時間,所有的努力與拼搏,都是在這里,剛剛有了一點成就,就要被調走,他們心里肯定是極為不愿意的。
因此,雷萬海用了一點手段,表達了自己的意愿。
但是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
遭到了趙詢的猜忌,并且立即付之行動,意圖以強硬的手段,徹底剝奪雷萬海等人的兵權。
趙詢的作為,無疑是輕率的,也因此引起了極為惡劣的后果。
面對黃洪亮的陰謀,雷萬海等人已經沒有了選擇,不反擊,那就是死路一條啊。
雷萬海成功了,但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數千士兵被殺,近萬西域籍士兵,被全部遣散,西州的軍事力量,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與削弱。
更為重要的是,雷萬海在反擊的過程之中,迫不得已的殺掉了趙詢委派,前來接收西州的文武官員,這導致了西州與朝廷的矛盾,徹底的明面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句話是對天子威嚴最大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忠臣最大的褒獎。
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更多的,則是無奈與迫不得已、
人最大的敬畏,是什么?
是生命,若是不到萬不得已,無可選擇,誰愿意去死?
局面已經走到今天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