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嗣之所以這么做,是在觀望,江南之戰,隴右之戰以及隴右西部七州之地的收復,幾場大戰下來,趙智的威望被推到了頂點,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與楊道嗣爭斗糾纏了多年的劉桀,選擇了離開,他的離開,導致左相一黨的瓦解,朝堂上,楊氏一族徹底占據了主導位置,風光一時無兩。
但也就在這個時期,楊道嗣變得越來越低調,幾乎沒有了任何聲音,就算上朝,也少有意見,多聽多看,少言。
劉桀的離開,左相一黨的瓦解,朝堂上的均衡已然被打破,這樣的局面,楊道嗣不愿看到,趙智更不愿看到,不管是楊家獨大,還是趙智獨大,都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沒有其他勢力制衡,楊家的權利膨脹,將無法得到控制,到了一定程度,會發生什么反觀趙智,也是如此,只有忌憚,雙方才能互有妥協,也才能共存,這是基本原則,若是沒有了這個基本,那就只能有一個結局,你死我活。
所以,趙智一定會有所動作,只是這個動作,會以何種目標為前提
趙智重組政事堂,任命李忠為兵部尚書,建立新的左相一黨,其中的過程,手段不可謂不高明,更是狠辣,非常強勢,這就引起了楊道嗣的擔憂,趙智這一系列的動作,意欲何為
最終,對于楊炳林的那番動作,楊道嗣選擇了沉默,以他為前沿,去試探趙智的心思,也不失為良策。
在隨后的很多事情上,楊道嗣都是主動的妥協與退讓,包括刑部尚書王仁鋯,工部尚書岳繼明兩人的免官罷相,楊道嗣都是沒有任何動作。
隨著楊道臨交出兵權,趙智最終有了動作,幾次主動召見楊道嗣進宮面議,看似只是說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但是其中的味道,外人又如何能知
趙智的幾次召見,楊道嗣都是提到自己已然老邁,可能做不了幾年了,而每次楊道嗣這么說,趙智便會提到楊道臨,對其大加贊賞,言其有治國大才,可堪重用。
兩人君臣這么多年,有些話,不說比說出來,更為美妙。
楊道嗣表明自己的態度,劉桀走了,左相一黨沒有了,這塊蛋糕,我絕不會染指,你趙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楊家甚至可以讓出一部分利益,讓你趙智主導政事堂,但不能太過,過了,心中沒有了那份隱忍,對你,對我,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趙智先前所做的那些,同樣也是一種試探。
楊氏一族,在楊道嗣的手中,發展到了頂峰,其勢力之強,大晉幾十朝皇帝當中,也屬少見。
廣元七年,李忠在安北大敗漠北胡族,李忠親率兩萬安北精銳,押送十余萬俘虜,返回豐京。
所有人都在為這場大勝感到興奮激動之時,楊道嗣卻是立即看穿了趙智的意圖,親筆書信,連夜派人送往蜀州的楊道安,并緊急聯系當時正值禁軍大將的楊道臨。
也就在李忠進入威州,離豐京不足五百里之時,楊道嗣第一個有所動作,率領眾臣,以牧邊之軍,不可輕易入京為由,力勸趙智,駁回李忠押送俘虜到豐京的建議,下詔讓其立即領軍回返安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