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安也是在蜀州有所動作,上書趙智,參劾李忠,言其名為押送俘虜,實則領兵兩萬回返豐京,圖謀不軌,同一時間,楊道安領兵三萬,逼近興元府,名為勤王護駕,實際動機不明。
握有數萬禁軍兵權的楊道臨,領軍后退,與豐京保持百里之距,動機同樣不明。
一直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才是反應過來,楊氏一族的這番舉動,聯想到了李忠那邊。
隨著劉桀出面附和楊道嗣,趙智最終下詔,讓李忠把俘虜留在威州,本人令兩萬安北士兵,即刻返回安北,不得繼續前行。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楊道嗣明白了水滿則溢的道理,開始自我打壓,控制楊氏一族勢力的發展,努力保持一個平衡,一個既能自保,又不會讓趙智過度忌憚的局面。
事后,解除楊道臨的禁軍兵權,調往他地,看似是趙智的秋后算賬,實際上,沒有楊道嗣的默許與促成,楊道臨的兵權,趙智很難奪走。
從廣元七年之后,到如今的十多年,楊道嗣其實就做了兩件事,第一,減少楊氏一族族人在官場的人員數量,對內,無德之人,踢出官場,有德之人繼之,第二,主動讓出一部分權利,讓朝堂形成一種平衡,有了平衡,大家才不會做出太過激烈的舉動,有了平衡,才能有了顧忌,有了顧忌,大家才能有緩和、妥協的可能。
趙智的試探,其實也很簡單,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自己手中的力量,與剛剛繼位之時,不可同日而語,有了力量,趙智自然要有所改變與有所作為,這就必定會觸及到,甚至是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阻力肯定很大,其中阻力最大的,會是誰恐怕當以楊氏一族最強。
趙智并不想與楊氏一族徹底決裂,只是讓他們割讓出一部分利益與權利罷了,雙方明白了對方的意圖與心思,最終互相妥協。
楊道嗣放棄政事堂的絕對話語權,讓趙智重組政事堂,而趙智則是保留楊家的核心,吏部,人事權,楊道嗣若是致仕,吏部尚書,右相之職,還是楊家的人。
看著陷入沉思之中的父親,楊城久靜立一旁,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不知過了多久,楊道嗣從沉思中醒來,看向楊城久,笑著自嘲道道“人老了,腦子轉不動了,一些小事,都是要想半天。”
望著父親那蒼老的面孔,楊城久鼻子一酸,低聲說道“父親,您要保重身體。”
“我這輩子,雖有遺憾,但也夠本了,生生死死,又算得了什么”
楊道嗣搖了搖頭,說道“城久,你這次述職回去之后,把都督的兼職給辭了吧,你在地方多年,善文不善武,軍政方面的事情,你并不再行,做錯了,很容易授人以柄。”
楊城久點了點頭“父親大人說的是,孩兒回去之后,立即上書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