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到訪,李勛不感到奇怪,不過陶侃的到來,則是有些感到意外。
李勛與陶侃有過一面之緣,那還是江南之戰的時候,黃詬領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消滅了反叛勢力,戰爭結束之后,江南很多地方的官員,都是前往郢州,送一些糧食與各類慰勞物資,并表示祝賀,當時陶侃恰巧在江南友人那里做客,他雖不是江南地區的官員,但也是跟著友人一起去湊了湊熱鬧,在那個場合,陶侃與李勛打過一個照面,不過兩人并沒有說話與交談。
對于陶侃的印象,李勛比張金要深的多,不僅僅他是名聞天下的大詩人,而是在京城的時候,那時候趙詢還不是太子,生活環境比較自由,經常舉行茶會,把一些信得過的屬官與心腹召集在一起,聊天說事,有時候也會談一些政治與名人,李勛也是參加過幾次,在茶會上,趙詢的心腹李忠全,曾經大加贊嘆陶侃,說此人才華斐然,不僅詩作的好,政治才能也是超凡,比自己要強的多,要知道,在趙詢的眼中,李忠全可是相國之才,日后趙詢登基為帝,政事堂之內,肯定會有李忠全的一席之地,李忠全說陶侃比自己要強的多,那說明什么
趙通等人此行,其欽差團隊,李勛自然會提前派人打探清楚,趙通、張金、姚固等人就不必多說了,而陶侃的經歷,則是讓李勛頗為驚訝。
陶侃的父親是楊氏一族的堅定擁護者,他本人也是楊道嗣的學生,所以說,陶侃與楊氏一族的淵源非常深厚,就外人看來,不用多說,陶侃肯定是歸屬楊氏一族的官員,但事實上,陶侃與楊氏一族非常疏遠,甚至是各不相干。
陶侃對楊道嗣非常尊敬與尊重,但這只是對楊道嗣本人而言,對楊家其他人,陶侃少有交際,自他進士及第,出仕為官之后,對于楊氏一族,就更加的疏遠了,在父親病死之后,陶侃則是主動外調地方,這一待就是整整二十年,期間除了與楊道嗣有些書信往來之外,與楊家幾乎斷了任何聯系。
當然,楊炳林曾經很多次拉攏陶侃,但是都被其婉拒。
這說明什么,說明陶侃自始至終都是有意疏遠楊氏一族,甚至是刻意抹除自己與楊氏一族的任何關系。
陶侃的父親雖然做到正四品官,他本人也是少年得意,進士及第,官路不說順暢,但也不算差,年僅四十就是做到從四品的一州刺史,也是不錯了,而自他父親往上十幾輩,都是貧民出身,所以說,陶侃其實算是寒門出身,這樣的出身與地位,卻是能夠主動且可以的疏遠楊氏一族,這幾乎是切斷了自己在官路上,迅速崛起的機會。
對于這一點,司馬圖曾經說過,陶侃此人,要不然就是無心官場,自甘平庸,要不然就是一個有大抱負,大理想的人,一個身上有太重家族印記的寒門子弟,是很難走到官場頂峰,反之,也是同樣如此,就趙智在位的幾十年來說,他雖然重用寒門子弟,大力提拔世家之外的官員,但政事堂的相國,卻還是被世家門閥給壟斷了,寒門子弟與世家之外官員,最多也就是做到參知政事,從旁牽制,卻根本進步了政事堂的大門,不是趙智不想,而是做不到,楊道嗣與劉桀兩人以國為重,全力配合趙智,但對有些事情上面,也有他們的底線,這個底線,趙智很難攻破。
一直到楊道嗣與劉桀的時代結束,趙智在軍事上取得一系列輝煌的勝利,聲望達到頂峰,這才打破了這層障礙,推動李忠進了政事堂,但這只是個例,非常少見,也非常困難。
所以說,陶侃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人,其人生經歷軌道,也是非常奇特。
對于陶侃的到來,李勛自然是熱情對待,他雖然是此行觀察副使,但并不是趙通的人,趙通的一系列舉動,陶侃與張金兩人也沒有參與進去,而是保持沉默與冷淡,所以李勛對這兩個人沒有什么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