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觀察了一會兒四周的情況,然后對王交儒低聲交代“你去把楚王趙碩帶到這里來。”
對方的目標肯定是楚王趙碩,而自己的目標同樣也是趙碩,一個要死的,一個則是要活的,方式不一樣,但目標一樣。
王交儒點了點頭,領著兩名親兵快速離開。
余恒領著一隊士兵從前堂急匆匆而來。
“余將軍,你來的正好,對方人多勢眾,我們還是準備突圍吧。”
李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余恒搖了搖頭“若我沒有記錯的話,距離這里最近的一支軍隊,在三百里之外,對方的兵力是我們的數倍之多,仗著驛站的阻礙,我們倒也還有一搏之力,一旦到了野外,一路追殺,我們逃得掉”
李勛淡聲道“對方人數雖多,但都是步兵,我們人數雖少,卻全部都是騎兵,只要沖出驛站,對方能奈我何”
余恒不解道“李將軍,你怎么知道對方騎兵不多”
李勛笑道“從對方衣著上來看,應該是地方府兵,州縣府兵的裝備如何,不用我多說。”
府兵制在晉朝中前期曾經有效地實行,但自和宗以至武宗時就逐漸被破壞,到懿宗時終于被廢除。
破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三個,戰事頻繁、防御線延長、兵役繁重。
原來防戍邊地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來隨著吐蕃與胡族的日益強大,戰事長久不斷,前往邊地的府兵常被強留以至久戍不歸,導致府兵厭戰避役,逃亡越來越多。
晉朝前期幾個皇帝,經歷亂世,自知其中艱難痛苦,所以對于地方府兵比較尊重,待遇也是不錯,給予一定數量的土地,但到了晉朝中后期,地方府兵越來越不被重視,朝廷幾番下來,府兵的待遇大幅度消減,而且他們往往被地方豪強官家借為私家役使,看做豬狗,導致地方以充當府兵為恥辱。
武宗之后,相繼繼位的幾代皇帝,都是平庸之輩,無法克制改善國家內部,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府兵征發對象主要是均田農民,隨著土地的越來越集中,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征點制失去了賴以實行的經濟條件。
這樣,到了平宗執政時期,府兵逃散的情況日漸增多,以致兵員枯竭,征防更難調發,而外部的軍事環境卻是越來越惡劣,鑒于此,平宗徹底舍棄府兵,開始專注以糧餉功勛之募兵制度。
府兵制度雖然被破壞,十室九空,但并不是完全被廢除,少數一些土地兼并不是很嚴重的地區,依舊有著相當數量的地方府兵,一千人以下,設司馬專職管理,兩千人以上,則是設置團練使,比較重要的地方,還會設置防御使,在往上的都督與節度使,那就是兵馬專職了,有沒有土地都無所謂,反正朝廷會給糧餉。
既然不受朝廷重視,府兵士兵的裝備又是自備,又能好到哪里去
事實上,大多數地方府兵衙門,人員空缺非常嚴重,武器裝備根本不可能全員配備,這也就是楊世成,作為楊家族人,既有錢又有野心,他在地方經營數年,府兵的足額與武器裝備,全部都是楊世成花自己的錢完善搞定,換了其他地方,很難有這樣的裝備與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