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的軍制,顯著的一點是在重要地點設置都督府。
和宗時設節度大使,但只是臨時職務,與行軍大總管、大都督這樣的職位一樣,有事領兵外出作戰,回歸之后立即交付兵權,并不是常設之職,宣宗之后,開始擴大節度大使職權,并在邊境設置好幾個節度使,一任數年乃至十數年之久,統稱藩鎮,其藩鎮雛形由此開始。
藩鎮往往掌管一個或是幾個州的軍事大權,后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
藩鎮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快三百年的歷史,在這么漫長的歲月之中,也有過晉朝國勢衰敗,而地方某一個藩鎮極為強大,乃至可以做到力壓中央朝廷的地步,但有些東西,并不能僅僅只是算軍事賬,就政治層面而言,一個藩鎮,他在怎么強大,也只是地方,是臣子,朝廷在怎么虛弱,他也是正統,是中央。
所以自武宗之后,晉朝的國勢越來越弱,地方藩鎮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絕大部分藩鎮并不割據,只有河北五大藩鎮自立割據,但即使割據藩鎮也是很大程度上施行晉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會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見機解除割據,比如第一次隴右戰爭結束之后,朝廷取得大勝,河北五大藩鎮便是立即遣使到朝表示祝賀,并且并主動要求朝廷派遣官員到河北任職,把河北地方部分人事權利交還給了朝廷,雖然幅度不是很大,但也表明了河北五大藩鎮的態度,對朝廷開始由強轉弱,自動解除了割據自立之勢。
以至于第二次隴右戰爭勝利之后,晉朝的軍事威名到達頂點,天下各大藩鎮群起震動,許多藩鎮紛紛上表祝賀,并表示希望回京述職,有些與朝廷關系不是太好的藩鎮節度使,更是請求解除兵權,回京養老,以表忠心。
一切的一切,都是隨著時局的變化而改變,你強我就弱,你弱我自然也就強,道理一直都是這個道理。
就經濟層面而言,藩鎮節度使是以封疆大吏的資格自擅一方,其財政基礎依賴于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憑借的是法律上屬于國家軍隊,即所謂的官健。
所以藩鎮里的那些割據藩鎮既企圖游離于中央朝廷之外,又不能徹底否定中央統治。
在土地所有者看來,賦稅是上供朝廷,還是截留藩鎮,并沒有經濟上的實際區別。同樣是以交納一定賦稅的形式與政府共同瓜分百姓創造的剩余價值,在驕藩控制下,并不比在中央朝廷統治下能得到更多的經濟好處。
因此,大土地所有者對藩鎮節度使始終抱著不支持不合作的消極態度,乃是他們本身的客觀經濟利益所決定的。
承平五年,江南之戰時,楊烈成叛亂,黃詬奉命平叛,地方大豪俊杰,爭來效節,其原因即在于此。
說到底,如今的天下,其土地兼并已經到了極限,大量的百姓無田可種,為了生計,只能是另謀他路,出身于底層的他們,其選擇層面顯然是少的可憐,當兵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出路,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藩鎮節度使,兵源不竭的原因所在。
早在廣元十四年的時候,隨著禁軍體系的重建逐漸完整,中央財政充盈,楊道嗣與劉桀等人,就土地兼并的問題,已經有了進行改革的念頭與打算,在做了詳細的計劃之后,楊道嗣等幾位相國相繼上書趙智,得到趙智的支持與肯定。
可惜啊,就在改革計劃即將實施之際,一場規模浩大的暴亂,打斷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