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年,三月初五。
李勛目光左右掃視了一番,今天是小朝,但是來的人卻很多,政事堂在職的七名相國,全部到齊,自趙詢繼位以來,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不同的皇帝,對于朝會的態度也是不同,比如趙智,很多事情并不會放到朝會上去講,而是把主要大臣召集起來,以一個小型會議的模式,大家商量著,把事情給定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提升了辦事效率,不用走那么多的程序,所以趙智一朝,往往一個月最多就一次朝會,有些時候,更是一連幾個月都沒有朝會展開,而且趙智有一個習慣,朝會的時候,他會提前到來,一個人坐在那里,看著一個個大臣進入大殿,以此進行細致的觀察。
而趙詢則是不同,他會等著所有大臣到位之后,這才最后出場,然后把所有大小事情,全部放到朝會上進行議論與決定。
風格的不同,也是出于各自能力的不同。
趙智對政事堂有著較大的掌控,所以很多事情,通過政事堂的諸位相國,大家一起商量,就可以直接定下來,真要到了朝會上,趙智拿出提議,政事堂的相國們率先表態支持,其他人還有什么好說的呢所以說,再把事情拿到朝會上去講,顯然是多此一舉,根本沒有那個必要。
這也顯示出來,趙智聯合了楊道嗣、劉桀,三人掌控了政事堂之后,等于是把持了整個朝政,這樣的局面對于趙智而言,有利有弊,但是在他帝王生涯的前中期,這種局面利大于弊。
趙詢掌控不了政事堂,連站在他那一邊的左相李忠,在很多事情上,都是跟他唱反調,更不要說其他相國了,既然掌控不了政事堂,趙詢就只能把所有政事放到朝堂上去進行,而且盡可能的讓更多的大臣參與進來,畢竟作為皇帝,不管權勢大小,趙詢始終占據著正統的大名,大多數朝臣官員,還是站在他那一邊的。
今天的議題主要就兩個,一個是柘州羌族的反叛問題,還有一個則是嶺南方面的問題。
兩件事情,都是關于軍事方面,所以今天主要發言人,應該是主管兵部的大臣,李忠主管兵部,按說應該由他來起這個頭,但他平日里并不怎么打理兵部事宜,雖然對這兩件事情,他有自己的主意,但是其中的很多細節,他卻不是很清楚,而李勛總覽兵部日常事物,對這些方面的細節,反倒是非常清楚,所以最后定下來,朝會開始之后,由李勛起頭議事。
李勛手中拿著奏章,里面有關于柘州羌族和嶺南方面,詳細的信息,朝會只要開始,他將會立即站出來發言。
但是另李勛沒有想到的是,當小樂子高呼朝會開始,聲音剛一落下,李勛正準備起身發言,禮部左侍郎陸中勛卻是立即站了出來。
“啟稟圣上,臣,陸中勛有言進奏。”
趙詢看向陸中勛,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說道“何事”
陸中勛拿出奏章,雙手呈上,然后大聲說道“吏部尚書,右相楊道臨,年老多病,少有上朝,與國無利,理應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