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議事機構。
政事堂組建于晉朝中期宣宗一朝,設于門下省。
最初之時,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僅有三高官官,既中書令、侍中、尚書令,這三人是當然宰相。
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參加政事堂會議,稱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此兩官也為宰相,但權重稍弱。
趙詢改革的第二步,便是削權,消減政事堂的權利,他的做法就是設立一個新的機構,成立樞密院,專職軍事籌劃與決斷,把軍機大權,從政事堂剝離,軍政分離,政事堂只管政事,諸位相國只對日常政務有決策權,軍機之事,則是移交樞密院。
右相之位,不在兼任中書令之職。
中書省,始建于晉朝初期,職權極重,此職之意,奶秉承皇帝意旨,掌管機要,發布皇帝詔書、中央政令,是整個晉朝的政務中樞以及最高政治機關,權利遠在尚書省和門下省之上。
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是必然的宰相之首,因為權利太大,幾度架空皇帝,晉朝前中期幾次大的政治變局,都是由中書令與皇帝之間的權利斗爭,隨著局勢的發展,雙方矛盾越來越激烈,最終導致政治風暴,血流成河。
因此,后來繼位的晉朝皇帝,意識到相權太重,對皇權的威脅實在是太大了,自靈宗開始,一直到宣宗,經過五代帝王的努力,把中書令的實權轉移到副職中書侍郎的身上,隨后在減一步,由中書舍人主管中書省政務,而且是由幾個中書舍人分權治理,這就是早期的政事堂多相制度。
乃至到了武宗一朝,由政事堂諸相以及六部尚書主管朝務,三省被徹底架空,各高官官的實權被徹底架空,成了一種榮耀職務。
趙詢這次政治改革,把中書令與右相的必然聯系,給徹底拿掉,讓你連這個名義都是沒有了。
道理很簡單,中書令雖然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職位,但它的作用還是有的,要是一般的人擔任這個職位,那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右相兼了這個職位,就可以對皇帝的詔令形成一種制約。
三省到了今天,雖然已經成了擺設,但朝政的流程,卻沒有變。
皇帝下達詔書,中書省擬旨下達,經過尚書省,形成正式的政策與命令,然后由各級官員展開工作。
雖然說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右相若是非要在中書省這里設卡,皇帝的意識無法傳達下去,那么也可以換一種方法,比如通過朝堂會議,或是政事堂會議,進行討論,然后形成正式的決策。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趙詢若是能夠掌握住中書省與門下省這兩個點,就可以不經過朝堂與政事堂,直接下達詔書,直接形成決議與正式的命令,當然,這種做法,恐怕會遭到絕大多數人,尤其是門閥世家集團的強烈抵制,但是從這一次的改革來看,趙詢顯然是打算這么做的。
五項政治改革,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廣泛。
決議一經頒布出來,整個朝堂數百名官員,頓時炸了鍋,當即就是有許多人站出來,大聲出言反對,這其中包括謝世遠、劉從季等相國,尤其是門閥世家集團的那些代表性人物,陳虎、赫連儲、王牢之、劉志、蕭徽、詹臺易恒、裴世昌,王承宗等人,更是激烈反對。
贊成的人也有很多,大多數都是趙詢的嫡系心腹官員,也有一些清廉之士,比如御史翟洪亮、賀庭宣,中書舍人王世源等人。
雙方在朝堂上進行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