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今天的朝會,到底發生了什么?”
李忠多有勸說,不希望自己進宮,李勛心里隱隱中有了一些猜測。
李忠看著李勛,猶豫了一下,最后還是說道:“圣旨明天就會到你家中,到時候你就明白了,所以,你現在進宮見皇上,沒有用處,也沒有必要。”
李勛笑了,從李忠的話中,他已經知道了答案。
今天的朝會,自己恐怕是其中的重頭戲,被免職,失去所有,還是更為嚴重?
但是在李勛看來,這些已經無所謂了。
李勛對李忠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然后邁步朝著皇宮走去。
看著李勛離去的背影,李忠搖頭嘆息,他對現在的趙詢,感到非常的失望,對整個國家的未來,感到極度的擔憂。
李忠今天之所以來參見朝會,正是為了李勛,前番范中允找到他,希望他可以為李勛進言,李忠雖然表面上沒有做出任何表態,但是內心里,其實已經答應了下來。
就河北戰局,李忠可以說是極力進言,他說的都是事實,更是公道話。
有高善才作為內應,加上李從固精心布局,這場戰爭,誰去了都是一個結果,那就是戰敗。
李勛能夠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之下,帶回來一半,也就是五萬軍隊,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局了,就整個戰局來說,十萬大軍,損失一半,雖然非常慘重,但至少比全軍覆沒要好的太多。
至少李勛帶回來的五萬人,加強了河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可以形成一道強有力的防御,制止了局勢的進一步惡化,更是遏制了李從固有可能,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從這個方面來說,李勛還是有功勞的,而且功勞還不小。
所以,河北之戰的失敗,李勛確實要為此負責,但他也是有功勞的,不能把所有的罪過與過失,全部都是算到李勛一個人的頭上,這對李勛也是不公平的。
李忠的進言,效果不大。
趙詢多次叮囑李勛,讓其守城即可,不許出戰,就算是高善才與陳慶祝被消滅了,只要博州、茗州還在朝廷的手中,以十萬大軍駐守兩地,李從固也奈何不了他們。
趙詢的意思非常明白,你李勛帶著十萬大軍去河北,可以無功,甚至是可以無所作為,什么事都不做都可以,但一定不能因為錯誤的決定,而葬送了朝廷的十萬大軍。
李勛也是信誓旦旦答應了的。
但是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
李勛領著十萬大軍出戰,中了李從固的埋伏,險些全軍覆沒,這與趙詢的叮囑與命令,完全是背馳而行,最后造成了這么大的損失,趙詢豈能不怒?
對此,李忠也是勸告趙詢。
上級下達的命令,任何時候,只能是相對的,你不可能因為一道命令,就徹底限制住所有人的行為。
人是有思想的,也是有理智的,當一件事情的發生,突破了人的思想與理智,任何命令,還能約束的了誰?
以當時的局面而言,高善才與陳慶祝已經打下了趙州,大敗李從善,而李勛那邊面對的敵人,只有一萬人,十倍于敵的兵力,在不知道這一切都是陷阱的情況之下,換做任何人,都會出兵,因為在所有人看來,這是一件沒有任何風險,也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