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方面,嶺南之戰結束后,形成的三鎮節度使,黔州節度使顧雍,辰州節度使詹臺鏡明,恩州節度使趙飛度,這三個人在接到趙詢的圣旨之后,紛紛趕了回來。
還有揚州都督安達宣,也是回來了。
以及剛剛打了敗仗的寇雄,此時也是已經回到了豐京,不過并沒有參加今天的這次酒會。
今天赴會的人,可以看做是比較親近朝廷的地方節度使,他們來,說是給蘇馳面子,不如說是給朝廷面子,給當今皇上面子。
當然,還有一些地方節度使,在接到趙詢的圣旨之后,也是來了豐京,但沒有參加今天的酒會,這些人,以前和朝廷走的比較遠,甚至是長期敵對狀態,像這種地方藩鎮,他們之所以來豐京,不過是看風看景,看熱鬧,當然,李從固的崛起與強大,他們也不愿意看到,但也談不上嫉恨與敵對,只是出于政治形態,以及自身利益的考慮,能夠壓一壓河北李從固,肯定是好事,當然,這也要看朝廷與當今皇上,到底會是什么態度,會用出什么手段,又能拿出多少好處。
說到底,趙詢一道圣旨,召來了這么多地方節度使,這些人為的還是自身利益。
“主公,你看到了什么?”
一名身材消瘦,氣質儒雅的中年男子,對著蘇馳淡聲問道。
蘇馳看著中年男子,笑著反問道:“牧之,你又看到了什么?”
這名中年男子名叫褚慶明,是蘇馳的同鄉,兩人有一些親戚關系。
褚慶明出身貧寒,但胸懷大志,有著非常強烈,出人頭地的信念,因此自幼便是苦讀詩書,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入仕為官,但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殘酷,褚慶明從二十歲開始,先后參加了八次科舉,除了第一次科舉有所收獲,考取了秀才功名之外,其余的七次科舉,全部都是名落孫山,沒有取得任何成就。
殘酷的現實,讓褚慶明對官府產生了深刻的仇恨,但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游歷四方,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依靠,以及走入仕途的機會,但.....一直沒有成功。
一直到天和元年,蘇馳、王奎之亂爆發,褚慶明在得知暴民的領袖之一,那個叫做蘇馳的人,與自己乃是同鄉,并且有著一些親戚關系,頓時動了心思,稍作思考之后,褚慶明最終下定了決心,決定前往河南,投靠蘇馳。
對于褚慶明的投靠,蘇馳顯得非常高興與興奮,以極為隆重的禮儀,出迎三十里,親自迎接對方的到來。
先前的落魄,以及現在的厚重,讓褚慶明對蘇馳感恩戴德,有了一種得遇明主的強烈念頭,因此拜蘇馳為主,此生不離不棄。
而蘇馳之所以對褚慶明如此賞識與看重,其實道理很簡單,他們兩人是同鄉,而他們那個村子,幾百年都沒有出過一個大人物,上一個秀才,那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褚慶明的秀才身份,在外面或許狗屁都不是,但是在貧窮落后的村莊,那肯定是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與尊敬。
蘇馳領導的暴亂,雖然聲勢浩大,短時間之內,便是聚集了數以萬計的暴民,人數雖不少,但身邊全部都是泥腿子,讀書人根本看不上他們,也是極力避而遠之。
如今,褚慶明的前來投靠,蘇馳能不高興?
褚慶明是有一些能力的,正是因為他力勸蘇馳背離王奎,主動投降朝廷,這才有了蘇馳現在的地位與權利,也正是因為有了好的結果,蘇馳對褚慶明,自然也就是更加的信任與看重了,引為第一心腹謀士。
喜歡混在帝國當王爺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混在帝國當王爺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