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帶來了炸魚薯條、熏魚、松餅、松脆煎餅、蘋果布丁、紅加侖子醬、甜泡菜,好在阿根廷英國人不多,黑暗料理不是很流行。
俄羅斯人帶來了羅宋湯,只是這里俄羅斯后裔非常少,大部分還是猶大人。
要搞點新的美食才不枉這一遭,比如說華夏菜,他心念念蠻久了,只是他也不能表現的太離譜,作為一名市長,總不能家里放一個華夏大廚,哪怕他有這個想法很久了。
這傳出去影響就不好,他可以對這些人釋放善意,有限的幫助,甚至建立一些合作,但不能做出格的事情。
豬肉就是華夏菜重要的美食基礎,發展出來的菜品非常豐富。
當然這個說法還是有點扯淡,不過養豬致富的例子還是很多的,比起養牛,養豬也許是阿根廷農民一個很好的出路,在此之前,要準備足夠多的東西。
養豬場的帶頭作用,豬飼料的生產,生豬養殖技術,豬肉產品的開發推廣,還有種豬場的建設,都需要布蘭卡市作為牽頭人。
阿根廷中北部已經亂的不成樣子,貧窮的南方地區卻顯得很平靜,這里工廠稀少,工人罷工也不知從何說起,鬧事的人少,駐軍就更不用說了。
像拉潘帕省,里奧內格羅河省,內烏肯省,丘布特省這些人口稀少的省份,一個省的駐軍也不過兩千人左右,多了也養不起。
所以圣赫塞也是一門心思的搞發展。
阿根廷自然條件好,除了農業科技實力和農場經營能力弱外,還有豐富的可開發利用耕地資源,糧食增產潛能巨大,農業資源卻極為豐富,擁有大量土地可以生產出口農產品。
布蘭卡市完全可以聯合南方省份,在合適的地點,成立農業合作社,種植小麥,大豆,水稻等產品。
特別是大豆種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現在的阿根廷大豆產量低種植面積小,圣赫塞沒有太大意外。
相比水稻這個圣赫塞的心念念的未來作物,大豆其實更加現實一些。
畢竟大豆可是一個重要的豬飼料來源,也可以養牛。
19世紀下半葉,大豆傳入阿根廷,在此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都只有零星的種植,近年來有所增加,但大多都是普通大豆。
目前國內的大豆種植面積非常小,大概不超過1000公頃。
阿根廷第一次進行大豆栽培是在1880年前后,
當時,門多薩省的一位法國葡萄酒商人提出種植大豆以改善葡萄種植園土壤的建議。
育種實驗方面的相對滯后,限制了阿根廷大豆的早期傳播。
盡管如此,阿根廷還是在大豆的栽培試驗方面,還是取得一些進展。
大蕭條到二戰期間,國際貿易嚴重受挫,當時阿根廷國內食用油無法通過進口獲得,迫使國內考慮發展本國食用油生產,而當時最重要的農作物就是向日葵,種植面積開始增加,大豆敗北。
這是因為,與大豆相比,向日葵更容易通過機械化生產,可以更快更便利地獲取新品種,同時又可以通過國家信貸獲得更大的官方支持。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向日葵與其他谷物很早便被納入最低價格和政府支持之列,但大豆卻沒有享受這種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