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赫塞其實一直試圖跟歐洲建立各種關系,但就目前來看,除了意大利,其他基本沒有太大突破,英國已經開始跟美國人穿一條褲子,就別說其他的仇恨了,西班牙老態龍鐘,聯邦德國作為戰敗國沒有太高的地位,其他小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而歐洲最有可能和阿根廷達成關系突破的大國,除了意大利以外,正是戴高樂領導下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希望最大。
而拉潘帕石油天然氣公司和法國達索公司的合作正是出于這個目的。
圣赫塞跟法國的聯系可以追朔到法國越南戰爭時期,真正的發了一筆戰爭財,法國在萬里之外打仗,需要的戰爭物資不計其數,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當初普拉里國際在西貢、棉蘭大量設立物資中轉中心,通過大量購買散貨輪幫法國軍隊運輸武器彈藥、軍用物資,賺了一筆資金,至今還在南洋地區擁有大量倉庫。
為印尼、尹洛瓦底江、馬來亞地區的反抗武裝出售武器,就是不成氣候罷了。
這也許是無法建立強大的政權的原因,哪怕是未來東南亞小強國新加坡也是不太入流的,被踢出馬來亞聯邦。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沒有強大的軍隊,沒有血與火,是無法成為強大而獨立的國家的,大部分國家最終的結局只能說是庸碌無為,包括如今的阿根廷。
戴高樂成功當選法國總統,正在對法國進行大規模改造,發展核子武器,獨立的法國軍隊,國防體系,主張與聯邦德國和解,團結低地三國,建立歐洲人的歐洲,高盧雄雞正在進行蛻變。
剛當上總統不久,戴高樂就前往阿爾及利亞視察安撫民眾情緒,企圖保住阿爾及利亞,如果阿爾及利亞仍然在法國手里,法國的實力將更加強大,阿爾及利亞一直被視為法國本土,而且資源豐富,也將成為法國釘在非洲的一個釘子,對于法國來說極為重要。
不過現在已經有點為時已晚了,戰爭上的失敗,讓法國已經無力鎮壓阿爾及利亞的民族反抗運動,最主要是還有三方勢力對阿爾及利亞這邊造成了重要影響,第一個是美國人,拆解法國殖民體系的頭號玩家,第二是蘇聯人,第三則是北非中東的大胡子,比如納賽爾領導下的埃及。
納賽爾是埃及人的英雄,他把埃及的權力集中,推行集權制,增加總統的權利,進行企業國有化改革,實行土地改革,也建造了大型公共項目,比如阿斯旺大壩。
現在法國本土也有人開始反對戰爭,越南戰場的慘敗,讓法國人已經開始懷疑自我了,國民開始覺得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是否是對的,法國從不缺戰斗者,而是有沒有必要。
畢竟這是前任留下的爛攤子,戴高樂不可能不知道,盡管如此,他還是努力的維持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統治。
如果當初法國不是想著維護越南,可能阿爾及利亞還有很大機會留在法國,讓現代法國的實力再增加個30以上甚至更多不是問題,那樣法國將會是人口1億多,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的僅次于美國、蘇聯的實力第三的大國,歷史被改寫。
超級大國要控制有廣闊的陸地或者海域,廣袤的領土可以一個國家可以通過采礦和種植糧食等,實現自給自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其實法國也滿足糧食和采礦,甚至是世界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但她的本土還是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