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的好處也是驚人的,整個卡爾德龍區的工人數量突破了4萬人,汽車配套公司突破200家,帶動了一大批工廠的發展,而迪特利亞汽車也因此獲益,希望從銀行獲得貸款擴大規模。
原先考慮到運輸和發展方向的問題,汽車工業園在新阿爾塔區北部邊緣,并不沿海,人口也是比較少的,但是區位條件也不錯,臨近新阿爾塔區的斯蒂爾鋼鐵大道。
阿爾塔區一分為三后,雷頓汽車被劃分到經濟最弱,人口最少,面積最大的卡爾德龍區,雷頓汽車成為卡爾德龍區最大的工業企業,跟本區綁定在一起,卡爾德龍區也成為了汽車城,科恩重工卡車工廠也一起打包了過來,汽車工業和卡車工業協同發展。
就行政區劃拆分的時候,阿爾塔區并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三,這很容易削弱原先的發展勢頭,也沒有太大的帶動作用,阿爾塔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時候,還順勢把外圍的兩個縣的5個鎮也一起調整了,分別進行了合并。
這5個鎮本身每個鎮人口也不過幾百來人,沒有太大發展潛力,進行重組后三個區面積都挺大,經濟也可以帶動發展起來。
說沒有潛力也是相對的,發展農業是很合適的,但大多數農場主經歷十多年的經濟動亂,大多都已經破產,郊外草場和土地大多被農業公司收購,經濟與布蘭卡市一個天一個地。
過去兩年,雷頓汽車不斷發展壯大,菲亞特600實現了產量銷量都持續增加,已經從3萬輛的規模擴大到6萬輛,隱約已經到了極限。
目前在雷頓汽車帶動下,配套周邊企業有上百家零部件供應商,科恩重工就有三十家。
菲亞特600是臺意義上的好車,省油,動力還不錯,質量也不差,布蘭卡鋼鐵廠特鋼產線供應了比意大利原版還更好的原材料,其他像玻璃廠,發動機生產線都優化的很好,甚至還可以做一些小優化,已經可以說優于原版,而且價格實惠。
只是紅利都有吃完的時候,雷頓汽車沒有研發能力,哪怕兩款汽車早早立項,但確實有些為難人了,后來在德國奧迪的幫助下,才有了進展。
危機感始終伴隨著雷頓汽車,看似是汽車廠,其實就是一個本土化的分銷商,深度綁定了菲亞特汽車。
最終圣赫塞高價采購了世界重要主機廠的20多款家用轎車,在省油,輕量化等方面進行了山寨,并開始了測試工作。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