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50年代,隨著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歐洲的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從40下降到10左右,給了阿根廷制造獲得了大量的機會,這也是圣赫塞推動出口加工業能獲得成功的原因。
拉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一改之前高關稅的保護政策,平均關稅下降到20,這也會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拉潘帕省已經不缺外貿市場。
現在布蘭卡市大量舉債和發行債券,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外貿的發展,布蘭卡市完全還得起,所以他能輕易獲得了大量貸款和資金用于建設。
每年的經濟增長都高得離譜,不少國內私營公司和外國銀行愿意借錢給布蘭卡市,普通人也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理財方式,以此獲得回報。
通過發展工業,圣赫塞證明了阿根廷也可以搞工業化,而且可以搞得不錯。
現在有了布蘭卡市這個例子證明農牧業稱雄的那個時代回不去了,不工業化,只有死路一條。
新總統府宣揚民主,要求取消前任軍政府民眾參與政治的禁令,給必隆主義者上臺的機會,軍方認為必須予以制裁。
圣赫塞也是趁著這個時候前往科爾多瓦溝通和洽談合作,尋求一線生機,拉潘帕省本身就是潘帕斯草原的一部分。
而且阿根廷因為各省政廳都不肯向中央政府納稅,所以自由度很高,除了不是單獨的國家,基本上大差不差,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太受總統府管的。
但這并不意味著,科恩財團和還沒完全發展起來的布蘭卡市可以面臨強大的跨國公司的競爭。
這是圣赫塞要集中市政廳的權力,改革的原因,這是拉潘帕省憲法賦予他的權力,他也必須整合起足夠的資源才行,承擔起責任。
環環相扣下來,總統府沒錢,以前只能印鈔票,要不就發展工業和獲得外國投資,顯然后面的這條路更行得通。
科爾多瓦雖然是軍方大本營,而且是大地主農場主農牧業業集團的重要據點,卻是比較開放的。
主要是有了圣馬丁市這個釘子出現,工商業的利潤空間確實比農牧業大的多,在不影響利益的情況下,也想跟布蘭卡市合作一下。
現任總統府和圣赫塞的很多經濟發展方式都是類似的共同點,其實也是和他有很大關系,或者說加強了這個趨勢。
圣赫塞和現任經濟部長、財政部長、海關總署建立了比較親密的聯系,甚至可以影響到總統府的一些決策。
作為不妥協激進公民聯盟的地方實權派,圣赫塞的地位也是能排進前十的。
激進黨一直是阿根廷的中間派,既不偏向軍隊,也不過分依靠勞工階層,穩定時期可能還好,現在是兩邊不討好了。
弗朗迪西上臺后,因為阿根廷的外匯已經枯竭,無法再繼續補貼國有工業,所以他必須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