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十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先后頒布了各種法律推動阿根廷工業化進程,從必隆時代的五年計劃到弗朗迪西的外資引進,一直在探索建設阿根廷工業,只是效果并不怎么好。
1944年頒布的汽車工業法、1947年的鋼鐵工業法、1951年的石油化工工業法、1952年的拖拉機工業法、1957年的造紙工業法等,都是相對成熟的法桉。
拉潘帕建省時間比較晚,這些工業法桉在拉潘帕省落實的很少,原來人口也就十多萬,并沒有足夠的實力不足以實施這些法桉,這基本上是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科爾多瓦省,圣菲省等大省量身定做的。
以前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拉潘帕省的定位主要還是單純的農業牧業省,沒有自己的出海口,主要依附在科爾多瓦省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是潘帕斯草原到巴塔哥尼亞高原的中間過度地帶。
舊省府圣羅莎市附近是全省人口密集區,西部為潘帕山谷、多灌叢的半干旱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和高山,氣候相對干燥,有一點小加工業,如今確實發展的還算不錯。
與布蘭卡港的合并后,拉潘帕省才有了起飛的根基,5年時間人口規模翻了20倍,從20萬增加到400多萬。
有布蘭卡市的財政幫助,加上行政區劃改革,去年圣羅莎市人口已經突破30萬,因地制宜發展了冶金,機械工業。
超常規的人口涌入和科恩財團的原始資本讓拉潘帕省有了工業化的基礎,否則再多的好政策都是空談。
圣赫塞對標的是新臺北和南朝鮮,去年新臺北人口有1000萬,生產總值是183億美金,南朝鮮人口2300多萬,國民生產總量為19億美金,拉潘帕省總人口400萬,經濟規模在14億美金。
從經濟上來說現在拉潘帕省和新臺北相差不大,只要幾個大工業項目投產下去,拉潘帕省的工業發展還可以上一個臺階。
拉潘帕省就缺個美國這樣的金主爸爸,但拉潘帕省也背靠著阿根廷。
新高官圣赫塞科恩根據這些法桉,進行了拉潘帕省本土化,并在上任第一年內全部推動實施,進行改革后的拉潘帕省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也是阿根廷之最的,而且他十分明確地將經濟增長放在省政廳首位,經濟發展高于一切。
原先省政廳和各市政廳的財政相對獨立,各有自己的財政收入來源和支出項目,廣域市合并之前的財政稅收大權集中到省政廳,拉潘帕省成了阿根廷第一個完成集權的省政廳,有了集中錢辦大事的能力。
除了單純的法桉和財政還不夠,圣赫塞迅速推廣了布蘭卡市工業經驗,在完成廣域市合并后,拉潘帕省政廳還和阿根廷國家鐵路公司合作,修復并新建拉潘帕省內鐵路,與現有鐵路完成連接,可以更快的把臨近省份的礦場,糧食,農牧產品運輸過來。
通過在整個拉潘帕省建立了四通八達的拉潘帕公路體系,讓布蘭卡市有了穩定的后方,而阿根廷發達的鐵路交通,也為公路建設了很大的便利,出口也越來越方便。
圣赫塞通過吸收大量國內外移民來搞建設,引進技術,培養本土人才,取得了一定的工業化成果,靠整個省的力量發展工業。
19531958年,前后五年時間,有科恩財團、紅杉投行、阿根廷本土銀行、普拉里國際、阿根廷國家證券交易所、國營資產委員會還有發行的各種債券的多方資金加持下,才有了這些看起來不錯的成績。
布蘭卡市同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聯邦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簽訂的技術和生產線引進已達50多項,涉及鋼鐵冶金、工業機械、金屬加工、燃料電力、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農業機械、汽車、造船和飛機制造等多個重要工業部門,包括170多家商事主體,14家研究所,6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