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業文明的光譜穿透歷史陰霾
我們終將在淬火池中照見自己的倒影“
拉普拉塔鋼鐵廠原型地樹立紀念碑:胡安與艾琳娜的不銹鋼雕像手握鋼釬交叉,底座刻有電影臺詞——“每一塊廢鋼都值得重生”
影片引發全國性“鋼鐵廠朝圣潮“,拉普拉塔鋼鐵廠參觀路線增設“胡安手套展示柜“和“艾琳娜公式黑板“。
拉普拉塔鋼鐵廠作為阿根廷最大的鋼鐵公司,1964年產鋼鐵超過800萬噸的超級鋼鐵廠,是阿根廷最大的鋼鐵大廠,也是阿根廷工業崛起的標志。
拉普拉塔與熱那亞建立深度合作,經濟交流也越來越頻繁。
阿根廷和意大利的經濟合作深度也越來越緊密,對于阿根廷來說,意大利是剛剛好的技術,法國、英國和德國過于傲慢,技術雖然先進,價格卻太貴,美利堅很近,對于各種先進技術的輸出非常慎重,疊加各種技術管制,寧愿培養日本這個狗腿子也不愿意阿根廷壯大。
受《巴統協定》限制,美利堅禁止向阿根廷出口數控機床,如ibm1620計算機控制設備,卻向日本三菱重工轉移了24項精密加工技術。
阿根廷和二流工業國的合作更加密切和深入,和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南非等國家合作,蘇聯的合作也相對有限。
相比德國同類機械設備,意大利方案價格低30-40%,維護成本僅需法系設備的60%,更適合阿根廷。
.....
阿根廷通過系統學習英美蘇法等國的先進工業化經驗,從精神上保證阿根廷的經濟現代化的快速進程。
大學數量從1960年的30多所迅速增長到1962年的168所,再到1965年的228所,新大學成立數量有所減少,全國每個省均有5所大學以上。
63年阿根廷大學擴招后,新生數量增加到26萬,未能達成招生目標,64年擴招踩下剎車鍵,只增加到28萬。
主要原因還是很多大學規模非常小,由分校,獨立學校,專科學校改造而成,師資力量非常薄弱。
如布宜諾斯艾利斯理工學院,前身就是一個工程教育機構,因為名頭不錯,教育部投入大量資源升級為阿根廷理工大學,還分拆出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科學技術大學。
然后更厲害的來了,阿根廷理工大學繼續分拆出兩個系,成立布宜諾斯艾利斯理工大學。
原先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理工學院,規模連布蘭卡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都比不上,就因為有個好名字,又在首都,所以一分為三,都獲得了不錯的發展。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阿根廷非常普遍,很可能這個大學只是一個普通職業學校,結果幾年時間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本科大學,一切就是那么瘋狂。
按照教育部的規劃,阿根廷大學擴張,新建將持續到1966年,新生規模維持到30萬左右,包括3萬留學生,成為世界主要的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