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牧場分配,土地面積就更大了,一些家庭牧場的面積分配到的牧場在200-1000公頃,公司牧場的面積在5000-20000公頃,牧場地區的土地改革一般是沒有那么深入,不少家族選擇分家,規模2萬公頃以上的大型牧場基本上瓦解。
牧場地區的土地改革主要針對超大規模的農場主地主牧場和外資控制的牧場,中小型家庭牧場則進行了保護。
配合適度集約化經營,實現家庭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配合集體農莊和農業合作社,農民收入增加。
目前阿根廷土地整合度高,農村合作社主導耕地規模,如有些農村會組成農業大隊,5-10戶土地整合成小麥大隊,集中種植和耕種,集中種植降低生產成本,機械共享統一銷售,讓土地產出效率更高。
如核心區的潘帕斯地區的耕地,分配的會比較少,但新開墾地區會多一些,只是大部分農民不會大量新開墾耕地。
如查科省新開墾的耕地大多數登記在國營農場和原先的兵團農場公司出去給原先的兵團士兵。
按國家農業部的估算,目前阿根廷農村地區農民已經掌握90%的耕地,土地改革正式進入尾聲。
分到土地只是第一步,后續的鞏固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制度化寫入憲法,保證土地不能流轉到個人手里,而是通過集體農莊和農業合作社,讓土地不會被兼并,都是長期工作。
阿根廷農村地區擁有約500-600萬的農業工人,他們有的不愿意自己種地,有的是新移民,有的是家里田地不多,不想辛苦開墾荒地,出來討生活,成為農業工人。
農業工人形成了阿根廷勞動力蓄水池,雇工日薪約2美金左右,婦女工資僅為男性一半。
他們白天務農勞作,晚上參與家庭作坊或者村辦工廠兼職工作,如羊毛編織、橄欖油分裝,面粉廠等,收入要高于普通農民。
有的則是全職變成工人。
商業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開始創辦一些村辦農產品加工廠,讓很多人愿意留在農村工作。
如拉潘帕省,布省,雷里奧斯省等省份就出現了大量的村莊工廠,如面粉加工廠,葡萄酒廠,棉花加工廠,蔗糖工廠,罐頭廠,建材加工廠,皮革加工廠,木材加工廠,服裝加工廠,五金加工廠等,推動阿根廷輕工業快速發展。
這些工廠主要是對抗工農業剪刀差而存在的,開發廣大農村市場。
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村辦工廠和農村家庭作坊數量超過1萬家,帶動90萬農業工人就業,拉潘帕省的數量更是達到1.2萬家,帶動120萬農業工人就業。
1964年全阿根廷國營公司數量首次達到6000家,其中大量是新創辦的地方國營公司,總資產突破150億美金,年產值也超過了100億美金,建立龐大的國營工業體系。
內閣控制的國營公司主要分布在壟斷性行業,地方國營公司更加全面,包括競爭性行業和壟斷性行業。
去年拉潘帕省的國有工業企業就有1262家,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推力。
阿根廷國營公司覆蓋幾乎所有主流行業,但也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
阿根廷國內工廠數量繼續增加到18萬家,規模以上工廠達到3萬家左右。
上市公司數量也猛烈增加中,排除掉交易限制比較大的三級交易市場上的公司,目前阿根廷主板上市公司總量達到1000家,其中國家證券交易所有700多家。
掛牌交易和等待進入主板交易市場的成長性中小公司數量突破1200家,證券市場上可交易的公司達到了2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