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拉美農村,是一場多方勢力參與的文明絞殺。
60年代的歐洲農村,是進步祭壇上的文明斷裂帶。
60年代的美利堅農村,是資本與機械的拓荒場。
比起歐洲貧困區的農民,非洲的新殖民暴力,在阿根廷當農民不算太好,也不會太差。
阿根廷農村女性承擔家務、紡織、飼養家禽,但沒有土地繼承權,但通過村辦工廠獲得經濟獨立。
工業化浪潮已開始沖擊傳統農業社區,農業機械化起步,農業勞動依賴畜力的情況開始大規模改善。
不少青年傾向進城務工,老一輩視其為背叛土地,但也有大量青年回流,科恩內閣限制農村人口大量遷移到城市。
1962年阿根廷政府緩步推出農業補貼,拖拉機數量迅速增長,氮肥使用量也猛增。
科恩內閣推行鄉村更新計劃撥款修路、通電,1964年阿根廷農村通電率已經突破60%,而且還在迅速增加中。
1963年,阿根廷的電視信號首次覆蓋農村,但電視普及率不足5%。
幾個農業大開發計劃的實施,讓阿根廷耕地面積達到了4200萬公頃。
瘋狂的開發,但理智的保護,讓阿根廷沒有重演美利堅的黑風暴。
大部分開墾的土地都很貧瘠,因為有農業科學院的指導,加上很多新農民的辛苦勞作,配合灌溉設施建設,產量也變得高了起來。
新的高產農作物品種更加適應邊際土地種植,如第一年種植大豆或者花生,但當年的所有產出全部重新落回田地進行肥田,構建土壤碳氮循環。
同時合作社與養雞場養豬場,還有各種下腳料,如屠宰場,城市沼氣池建立合作,進行科學化肥田工作,使用大量的堆肥,實現禽畜糞污資源化利。
往往開墾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形成半熟田,再搭配化肥,一兩年就可以實現比較高的產量。
秸稈還田,建立蚯蚓生物工廠,菌根真菌接種等方式推廣到很多農田開墾中。
新農民群體通過精細化農田管理彌補土地先天不足,通過農業合作社整合中小農戶形成規模化經營,建立產銷一體化,集中采購農資,
共享農機設備和勞動力,但需要村莊有足夠強力的領導者。
往往威望比較高的人進行整合,也間接推動統一民族黨的權力下放。
機械化開墾的好處是可以建立美式大農場,以農業合作社為核心的新邊疆開發效果還是相當可以。
目前阿根廷每戶農民平均擁有10口人,分到土地約8-10公頃,20-25英畝的耕地,土地所有權的確認極大的激發了農民積極性。
大部分土地由農業合作社進行分配,如果是人口多的村莊就會分的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