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卡雷直升機公司成立于1961年,總部位于拉普拉塔,進行輕型直升機和旋翼機的設計與制造,做一些代工,規模很小。
當時的機械師胡安·西卡雷在修理農用拖拉機的時候,用廢鐵皮和摩托車零件拼湊出一架微型旋翼機。
他的靈感來自報紙上美利堅貝爾47直升機的照片,高昂的進口價格讓他決心自己造一架能飛的東西。
1962年,胡安與兒子埃克托爾·西卡雷用一臺二手的雷諾汽車發動機驅動木質旋翼,制造出僅能離地3米的跳躍機。
盡管胡安在試飛時撞毀了一片玉米地,但當地的《拉普拉塔日報》以《農民工程師挑戰重力》為題報道了此事,意外吸引到了一名退役空軍上校卡洛斯·門多薩的投資。
卡洛斯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據傳個人資產高達百萬美金。
從小父母雙亡,由爺爺撫養長大,非常聰明,因為經濟問題,讀完高中被迫輟學,在工廠打工了幾年,加入了拉潘帕陸軍,后來轉入空軍。
成為拉潘帕防務軍空軍大隊的首批成員,在1956年前往意大利接受空軍受訓,在那里接觸了不少飛機工程師。
他在國內戰爭期間多次立功,曾駕駛箭5戰斗機擊落2架國防軍戰斗機,是個非常出色的戰斗英雄,接受過圣赫塞本人的授勛,獲得一枚圣馬丁愛國勛章。
戰爭中受傷后,腿部有點殘疾,右耳因高空減壓病永久失聰,被迫轉入軍隊文職工作,戰爭結束后選擇退役,獲得了一筆高額退役金。
卡洛斯用退役金收購一家破產冶金工廠,改名為卡洛斯合金鑄造廠,通過舊部的關系拿下陸軍部門的防彈鋼板訂單,又引進瑞士巴塞爾的電弧爐技術,還為圣馬丁飛機工廠生產改良的生產航空級鋁合金,供應蒙皮材料。
合金鑄造廠因此成為拉普拉塔地區小有名氣的冶金工廠,發展也越來越好。
卡洛斯與阿根廷混合鋼鐵公司達成深度合作,每年處理各種冶金材料超過10萬噸,成功參股西部諾達礦業公司,走向多元化發展。
卡洛斯通過烏拉圭港口向巴西走私高強度合金材料,短短幾年成為拉普拉塔小有名氣的富豪。
他以個人積蓄投資推動西卡雷父子成立公司,并給胡安提出關鍵建議:“要想活下來,必須搭上國家航空振興的列車。”
西卡雷直升機公司成立后,卡洛斯親自幫忙疏通空軍部裝備司,獲得空軍部門的注意,將西卡雷公司納入國家航空振興計劃的孵化名單,使公司獲得了軍方風洞實驗室的免費使用權,并牽線購買德國容克斯公司二手數控機床。
西卡雷公司得以投入重金研發ch-5蜂鳥輕型直升機,獲得一筆農業信貸銀行的大額貸款后,招聘成立了專業的直升機技術團隊,但債務也越來越多。
資金短缺迫使西卡雷公司轉型為歐美公司代工,同時進行農用機械生產,但規模始終無法擴大。
他們為法國云雀直升機生產尾槳齒輪,并為美利堅休斯公司加工輕量化鋁制部件。
利用政策允許的研發抵扣,西卡雷公司將代工利潤全部投入ch-5原型機研發和制造,通過門多薩上校的軍方關系,獲得科爾多瓦軍用飛機廠發動機實驗室的增壓技術支持。
該機型采用開放式駕駛艙和共軸雙旋翼設計,目標是以極低成本滿足阿根廷農場的噴灑農藥需求。
為了躲避債主,他們不得不謊稱這是在研發一款新型灌溉設備。
就目前來看,蜂鳥直升機暫時還沒有盈利的可能性,價格算是十分便宜的了,只是沒有農民買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