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拉普拉塔鋼鐵廠有當時圣赫塞的岳父和湯普斯將軍的幫助,加上拉普拉塔市政廳的保護,這個鋼鐵廠也差點被國有化了。
訪問科爾多瓦省期間,四大家族并不太愿意和科恩財團和拉潘帕省的資本合作,瓜分了科恩財團投資差不多2億美金的資產。
他們利用地方司法漏洞,以違規經營名義查封科恩財團投資的幾個大型工業項目。
戰爭期間四大家族集體資助國防軍,導致圣赫塞最終放棄懷柔策略。
科恩內閣通過迪魯特集團等新興資本重構地方經濟,一套組合拳瓦解了舊勢力。
目前科爾多瓦省本土比較著名的工業企業家是卡洛斯·保利斯特,此人出生于1896年,出身于阿根廷中產家庭,赴歐洲法國學習機械工程,接觸了汽車工業。
回國后進入貿易行業,1925年因西班牙-瑞士汽車制造公司尋求南美代理商而抓住機會,成為阿根廷代理商和組裝廠商。
保利斯特與汽車公司合資成立汽車零部件公司,初期以組裝進口部件為主,逐步建立本土生產線。
1933年實現汽油發動機國產化,隨后研發柴油發動機并擴展至軍用領域,成立了保利斯特汽車公司,是科爾多瓦省第二家汽車公司。
推動技術本土化,受到國防部軍方賞識,但民用市場拓展艱難,公司受二戰影響供應鏈,戰后阿根廷經濟動蕩,經營出現困難。
當時的阿根廷鋼鐵工業薄弱,精密部件產能不足。
西班牙-瑞士汽車制造公司又是不怎么知名的公司,汽車質量和產量都有問題。
1946年必隆上臺,推行國有化政策,軍方訂單銳減。
1953年他的汽車公司破產。
阿根廷當年國內汽車市場狹小,只有雷頓汽車因為獲得菲亞特汽車的生產線活了下來。
到60年代后才逐步發展起來了迪特里亞汽車,圣馬丁汽車等多家汽車公司。
保利斯特汽車生不逢時,好在保利斯特公司并沒有完全破產,仍然有在軍工行業活動,將總部遷移到圣馬丁市后與新科恩重工等多家公司簽訂代工協議,生產坦克變速箱和航空部件。
逐步發展為一家營業額超過300萬美金的軍工防務代工企業。
1958年卡洛斯重新進入汽車行業,成為雷頓汽車的科爾多瓦省代理商,憑借舊日人脈迅速打開市場。
后又憑借代工廠發展汽車零部件業務,與雷諾、菲亞特,奧迪,圣馬丁等多家汽車公司建立合作。
但卡洛斯到去年已經68歲,只能交班給二代。
卡洛斯將汽車零部件業務交給長子米格爾·保利斯特,家族工業火種得以延續。
米格爾引入聯邦德國機床設備,提升精密加工能力,
軍工部門由次子埃斯特萬·保利斯特管理,繼續為阿根廷陸軍提供裝甲車傳動系統,并與新科恩重工合作開發輕型戰術車輛。
科爾多瓦城外的地主家族勢力分崩瓦解,龜縮城內,舊貴族影響力歸零。
自此,科爾多瓦省徹底成為統一民族黨支持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克羅斯·哈蘇恩,原圣馬丁市市長,憑借在地方治理中推動工業發展的政績,被科恩內閣提拔為科爾多瓦省第二任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