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阿根廷女性地位是要高印度不少,所以仍然有不少印度裔女性選擇移民阿根廷。
阿根廷對于女性移民的審核向來寬容,和巴拉圭是完全不同,特別是農村地區確實相當缺乏女性,所以很多國家女性移民入籍速度非常快。
盡管印度裔和孟加拉裔本身也有不少問題,如體味問題,也許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系,不過本土白人也是如此,比起東亞裔在體味上進化稍微差了那么一點。
100萬印度裔通過通婚,與本土白人混血率在4成左右,他們改信本土教會、放棄印地語姓氏,像辛格改為桑切斯,被本土社會接納。
外籍桑切斯姓氏最著名的就是奧托市的紡織女王萊蒂西亞·桑切斯,她最初在拉潘帕紡織廠擔任縫紉工,日薪0.2美元,1962年升任車間主管,1963年通過收購破產小廠起步,她利用印度裔女工網絡建立起低成本供應鏈。
萊蒂西亞皮膚帶點拉美風格的野性,小麥色的肌膚,長得十分美貌,身材也不錯,一頭黑褐色的頭發。
萊蒂西亞通過勾搭,與本土老白人結婚而獲得第一桶金,生了三個小孩后選擇離婚,自己辦廠賺快錢。
如今萊蒂西亞紡織廠員工有1000多人,以國際印度裔女性勞工為主,加上一些管理人員,為了保證效率,紡織廠有專門的培訓隊伍,因為國際勞工不用繳納社保,利潤相當好。
萊蒂西亞紡織廠與前輩瓦德瑪紡織工業,巴拉特紡織廠相比,單純依靠勞動力,利用政策漏洞,抗風險能力很差。
這樣的血汗工廠在阿根廷遍地都是,他們比小工廠和家庭作坊規模大,規模擴張到1000到2000人左右已經是極限,大量雇傭國際勞工和新移民,實際上吃的是短期利潤,無法持久,如果沒有及時轉型,就是破產倒閉的命運。
阿根廷紡織工業擴散后,他們只能去規模更小的城市或者郊區,否則難以承擔工廠房租。
藍云紡織,斯拉斯紡織工業,米莎紡織服裝,梅莎紡織、瑪莎妮娜服裝、菲爾斯頓紡織,羅蒙紡織工業,卡布塔紡織,巴拉特紡織這樣的大型紡織集團,員工都達到2萬甚至更多。
這些大型紡織廠開始通過升級設備,增加研發投入,更新技術提高效率,提高利潤,成為阿根廷本土第一批轉型升級的紡織集團。
這些頭部企業將工廠的利潤投資到研發和效率提升,趁著早期積累的資金,快速轉向技術和打造品牌,實現了規模化擴張,而不是單純依賴廉價勞動力。
........
圣赫塞多次稱贊印度裔富商們的聰明不輸于華裔,但對于他們在商業上的狡猾也深有體會。
有不少印度裔富豪喜歡與本土白人裔聯姻,而不是和其他印度裔聯姻,以更好的融入阿根廷本土。
他們更加開放,也更喜歡聯姻,更傾向于融入主流商業體系,提升社會地位。
中產階層更多的保留族內通婚,但鼓勵子女學習西班牙語,進入名校。
很多人都知道,后世印度人的考試能力完全不輸華人,特別是一些中產印度裔非常重視教育。
盡管那是卷出來的,但內卷確實能卷出來不少人才。
阿根廷大部分印度裔移民較多來自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他們的膚色多為中等或較淺,讓他們可以比較容易融入阿根廷社會,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
旁遮普邦移民帶來高效耕作技術,提升了阿根廷的小麥、大豆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