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吉拉特裔工程師維克拉姆·帕特爾,1955年畢業于印度理工學院卡拉普爾分校農業工程專業,他是該校的第一批畢業生。
受“技術移民計劃“吸引來到阿根廷,后來定居科爾多瓦,加入當地的農業科學院,成為了核心研究員。
后來獲得了未來農業集團的資助,成立科爾多瓦帕特爾農業技術公司,推廣滴灌技術,目標是緩解中部和西部的干旱問題。
通過和阿根廷國家農業研究院合作,在門多薩省建立示范農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現在是阿根廷農業部重點培養企業。
帕特爾技術公司帶動了本地金屬加工廠生產滴灌配件,已經培訓了5000多名農民,其中不少成為技術推廣員。
維克拉姆還跟阿根廷商人的女兒聯姻,提高了社會地位。
今年秋冬季沙塵暴的爆發,讓維克拉姆的工作獲得更高的重視,阿根廷第一部《節水農業法案》的里面就有很多來自于維克拉姆的節水理論。
印度人做農民做了幾千年,是擁有完全不亞于華裔的種植能力的。
印度的小地塊管理經驗,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對阿根廷土地改革后是非常有用的。
阿根廷農業科學院也吸收了不少印度裔農業專家,推動阿根廷從粗放牧場向高效農田轉型。
旁遮普裔科學家拉吉夫·辛格主導開發抗銹病小麥品種團隊,適應潘帕斯草原氣候。
阿根廷國家工程院,阿根廷國家科學院,阿根廷國家技術與創新委員會吸引了一批印度裔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加入。
本土人才培養體系缺乏,不得不依賴新移民,好在隨著大學的擴張,這種情況在快速改善。
孟加拉地區的一小部分移民比較難融入,如今有不少選擇遷移到巴西中部地區。
事實上,阿根廷接納印度裔移民、孟加拉移民和巴斯坦移民的重要標準就是膚色,要不然阿根廷的印度裔移民數量還會更多。
在阿根廷的膚色歧視大概和東亞地區差不多,黑膚色的新移民在找工作方面更加困難,很多新移民避免戶外長時間工作,盡管那工資更高。
錫克教徒因為喜歡包頭巾特征明顯,通過選擇剪頭發去掉頭巾,用這樣的方式來適應阿根廷社會,就像中東裔在阿根廷也很少戴頭巾一樣。
現在每年仍然有很多旁遮普邦的移民遷移到阿根廷。
有不少印度裔選擇經商,但作為農耕民族,很多印度裔分散全國各地,成為阿根廷三大農業開發計劃的一部分。
最擅長做生意的是古吉拉特邦人,如澤維爾·阿達尼控制的瓦德瑪紡織工業,巴拉特紡織集團的創始人羅德尼·賈馬爾都是古吉拉特邦的。
當然,其他印度裔也有擅長做生意的,畢竟能移民的大多頭腦靈活一些,只是總體規模沒那么大。
印度裔企業家中,在拉潘帕省和布省擁有67家連鎖餐廳的法索斯食品,是一家主打印度菜和阿根廷本土菜融合的中高端餐館,目前在阿根廷大城市非常流行。
布蘭卡市的阿達尼家族,庫馬爾家族,塔帕爾家族,布爾曼家族,蒙加爾家族,賈馬爾家族,巴尼亞家族,喬杜里家族,奧托市的納德拉家族,梅農家族,潘迪家族,科羅拉多港市的辛格家族,資產規模都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