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土生華人與其他族群通婚,純血統家庭已經開始減少,星華聯邦急需華族補充力量,包括從新臺北吸引一些流放移民。
包含峇峇娘惹這些土生華人,規劃為核心華人,重新改說華語,這些人數量很多。
星華的核心華族規模在1400萬左右,實際要低的多,會講幾句客家話,閩南話,粵語,潮州話,普通話的本土和南洋土著人口被通通劃為核心華族,比起外圍華族,核心華族有政策上的優待,在經商,文官考試上都能更順利。
而且劃入非常簡單,誘之以利后大量的土著人就算是核心華族了,不少土著還處于母系父系時代,封建時代都沒有,文明開化慢。
星華聯邦成立不久就頒布《6年義務教育法案》,小學普及義務教育,將語文,數學和英文列為三大主科,與主流世界靠近,進行全面掃盲運動,派出特使向新華夏求助。
新華夏在掃盲運動具備豐富的經驗,而且還有不少秘密援助,特別是人才的援助。
內閣批準了一批青年前往星華參與援助,通過香江,北灣等地區出國,規模已經達到5-10萬人規模,很多優秀青年大多受到星華內閣的重用。
這些人成為陳永勝總統的重要骨干成員,他們加入軍隊,文官,商業和教師系統,甚至有不少成為教會的年輕負責人。
不少人選擇在這里娶妻生子,星華聯邦趁機發起人民聯盟的改革,但名義上是資本主義改革,大大增加了人民聯盟的執政能力,統治力已經下達到鎮一級水平。
星華聯邦將以1萬人為鎮,全國設立3600所小學,10萬人就成立縣,可以設立一個中學,再上就是幾個縣合稱為市,幾個市合稱為省,省里有資格可以設立大學。
這些鎮大多是框架,只要人口增長2-3倍就能進化為完全體,全星華聯邦設置了3600個鎮,選拔了3600個文官團體,穩固了統治。
星華內閣建立了一些新城鎮,命名比較特別,這些新城鎮大多是在其他族裔的聚集區,擔負著民族融合和邊疆開發的重任,基本上都外派有建設一支千人警察部隊的權力,市長和鎮長的任命全部由內閣負責,發展經濟的權力也高于普通城市。
如星河市,星海市,星漢市,星元市,天海市,天珠市,星港市,文鼎市,文淵市,文海市,玄淵市,鎮海市,天元市,鎮岳市,定海市,慶州市,安遠市,金穗市,興安市,福安市,長寧市,永豐市,長興市,安平市,北辰市,云澤市,玉衡市,歸遠市,光德市等等。
這些城市都是星華內閣統治的重點,均衡分布于15個省。
小學的設立比較簡陋,在鄰國和全星華聯邦招募12萬名新教師,完成龐大的文化同化掃盲運動。
星華聯邦在大規模的開始建設,第一建設目標就是各種公路,鋪設水泥路,各大省城,縣鎮,都已經建立小學,免費教學,還為學生提供食宿,優秀學生每年還有獎學金。
星華內閣還頒布《歸化法案》給予華族雙重國籍和免稅置產特權,吸引更多純血華族加入,但其他像什么朝鮮族,東洋族就很嚴格了,有錢人除外。
對于資本,星華聯邦并不拒絕,不管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都可以在這里享受很好的服務,棉蘭,巨港,金港,詹州都建立離岸金融特區。
新加坡的華裔也遷移了不少到金港地區,充實了星華聯邦的華裔人口,陳總統和李總理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希望能夠吸引到新加坡的華裔人口,讓星華聯邦的華裔主體地位更加鞏固。
新加坡作為南洋最多華族的城市國家,擁有超過220萬華裔,而且缺少足夠的軍事防護,馬來亞放棄新加坡就是因為加上新加坡,馬來亞將成為下一個星華聯邦。
阿根廷的三百萬華裔是全球最大的華裔族群之一,而且其中七八成來自于南洋,小部分來自于新華夏,新臺北,美利堅,秘魯,西歐等國家和地區。
陳永勝派出特使前往阿根廷,組織商會,吸引資金回流,甚至親自寫信,希望這些從南洋出去的家族回星華聯邦下注。
1950到1965這15年時間,南洋地區流失華裔在400萬規模,流失到阿根廷的就有150多萬,主要是馬來亞,越南,新加坡,前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老撾,菲律賓,緬甸,泰國這些國家。
這些華裔為阿根廷經濟崛起作出巨大貢獻,也是星華聯邦的重要支持者,不僅出槍出人,還大量出錢,投資陳永勝大總統。
很多阿根廷大華商也選擇投資星華聯邦,這些人對于這種能賺錢又能獲得名聲的事情非常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