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秦王府也沒得罪過什么人,這種事情,民不舉官不究罷了。
幾位姨娘自然都是知事的,這會忙忙應下,文夫人又說起納吉之事,云家的名帖已經快馬加鞭送到金陵來了,文家祖廟建在郊外,她預備早些回園子里,到祖廟那邊占卜也便宜。
幾位姨娘就更沒有異議了,明兒端午是要回娘家的,等過了明日,留在府里還是到園子里,對她們來說都沒什么。
文夫人見狀心中滿意,叫人取出幾匹吉利花紋顏色穩重的料子來,道“每人兩匹,是給家里老人家的,代我給老人家問個好。”又對周姨娘道“你明兒個要到你弟弟家里走走嗎”
周姨娘家本在揚州,父親早逝,被母親賣去做唱的,沒等院里教出來,又被鹽商府下養瘦馬的挑去,剛滿十六顯露出幾分嬌艷模樣,就被做人情送到文老爺府上。如今母親已逝,家中只有一個弟弟了。
周姨娘臉色冷冷的,有些僵硬地搖了搖頭“多謝太太操心,不去了。”
“那也好,她們回娘家去,咱們兩個在家聽戲、吃席面。”文夫人溫和地道“正好你肚子也大了,有些禁忌我與你念叨念叨,嬤嬤說你未必聽得進去,她們也不敢大管。”
周姨娘點了點頭,扯起唇角笑了笑,這回是真情實意的,道“多謝太太,都聽你的。”
文夫人見狀,也笑了笑,又命人將縫制的虎符也就是艾虎、小絨線符牌、五毒香囊都拿出來分了,還有幾只小錦匣,每位姑娘一只,打開一瞧,里頭五六枚指甲大小的翠玉打的小粽子。
錦心拿起一枚瞧了瞧,玉質不是頂好的,但節里戴著玩也足夠了,難得做得精細,瞧著十分有趣。
她腦中恍惚閃過一串碧綠通透的小粽子,應也是如這般大小,用細銀絲穿著,日頭下冰冰幽幽的,似一汪水兒似的。
但也只是轉瞬即逝,她再要細想,卻想不出那東西是在哪里見過,只隱隱記得那東西是自己的,但什么時候得的卻想不起來了。
而且她也確信,如今她確實沒有那樣的小粽子墜兒。
見她擰眉,文夫人問“沁兒怎么了不喜歡”
“沒有,喜歡。”錦心道“只是想起恍惚在什么地方見過這個樣式的小粽子,再細想卻想不起來了。”說著手指上那一枚舉起在眼前細看,夸道“做得可真驚喜,那上頭綁粽子的繩結都跟真的似的。”
文夫人笑了“這東西不難得,給你們帶著玩的。用線絡子一綁,明兒襖兒外頭系上腰帶,掛在腰上,走起路來一碰響聲清清脆脆的,我幼時最喜歡了。要說還是金絲穿的華麗、銀絲穿的雅致,不過想起來沒幾日,置辦得匆忙,倒是來不及了。”
徐姨娘放下茶碗搖頭輕笑道“那有什么難的,這小祖宗喜歡,我把自己的墜子拆了也得叫她滿意啊。”
在座眾人聽了都笑,未心扭過身來點點錦心的眉心,錦心美滋滋地樂,捧著一捧小粽子傾手倒回匣中,匣子底部細致地鋪著絨布,翠玉碰撞發出清脆上香,泠泠悅耳。
回屋后徐姨娘果尋了一條銀絲鏈子出來,將那些翠玉小粽子細細地綁住串做一串,手上動作精細極了,生怕哪個沒綁住不甚遺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