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對主角齊福居然暗中怨恨自己的生母這一行為十分鄙視,義憤填膺地寫了一篇文章聲討,聲言子不嫌母丑,齊福卻嫌棄自己的生母,簡直不配為人子
當然,也有唾罵齊太太苛待庶子的,一個個都看得十分入戲,回去了和同事討論,提起里的事,還是非常激動,叫許多沒看的,忍不住找了報紙來看,看完或是大呼過癮,或是鄙視齊福嫌棄生母或是唾罵齊太太,不一而足。
第二天,日報剛送到各報刊或書店,就被搶購一空。
各店主見源源不斷的人來買日報,當即差人去報社加購,還將次日訂購的分量加大。
讀者們拿到報紙,馬上翻到反哺這一頁,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他們看到優秀的主角出國留學,被大多數留學生和當地學生給比下去了,不免將揪心起來,待見著主角歷經迷茫之后,馬上奮起直追,再次以優異的成績成為拔尖的那一個,頓時渾身舒爽,覺得比大熱天吃了西瓜還要暢快。
其實要細究,這樣的情節很是尋常,但是加入了升級流和爽點設置,還是戳中了許多人的心。
而罵這個故事的人,看到這個之后罵得更狠了,認為這個作者通過主角意淫,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了,當即寫文大肆鞭撻。
日報是有固定的讀者群的,這些讀者都喜歡看各類通俗故事。而非讀者群呢,則比較喜歡正統的文學以及社論等,平素并不關注這么一份報紙,可是接連兩天,他們都看到有人撰文批判反哺,不由得對反哺起了一些興趣,翻出這份報紙,看第一期的故事。
看完第一期,不由得勃然大怒,“格局過小,陷于閨閣之中寫閨閣事,無一絲閨閣女子的可愛,更非丈夫讀物小妾與大婦爭寵,看第一期便知,最后必定是小妾依靠出息的兒子,將大婦扳倒上位此乃封建殘余惡臭,不名一文”
有更耿直一些的,直接就拿筆,將反哺和罵反哺的人批了一頓,“彼乃婦人讀物,非丈夫讀物,無閨閣少女的靈秀,充斥內宅爭寵之腐朽落后,寫封建惡臭,行倒退暴行今有諸公論之辯之,猶如市井夫人論東家長西家短,全無男子氣概”
這樣的話,馬上被痛罵了,“婦人如何丈夫如何若無婦人,如何有丈夫一篇作品,竟還分公母,豈不知也是你們痛恨的封建流毒”
兩派人在相對嚴肅一點的報紙上撕了起來,互不相讓,很快發展成了罵戰。
而導致這一切的反哺及其讀者,完全不知道竟引起了文壇罵戰
日報編輯部是很關注反哺的,因為第一天刊印的報紙5000份全部售罄,第二天就被要求加印,增加到了8000份還是售罄,從第三天開始,主編決定冒險,印刷了足足12000份,發現雖然沒賣完,但剩下的不多,成績如此亮眼,他們自然隨時關注社會上的討論。
當看到文壇上掀起了罵戰,主編瞬間化身為一個紅眼賭徒,要求印刷15000份
整個編輯部都覺得主編瘋了,蔣玉蓮道,“今天的12000份都沒有賣完,如何能印刷15000份”
其余人也紛紛勸,勸主編冷靜一些。
主編一擺手,“就15000份已經掀起文壇罵戰了,定能越賣越好”
蔣玉蓮很頭疼,“可那都不是什么好名聲”
一直在罵格局小,是庶子的無腦意淫,是流毒甚廣不知不覺影響人的精神鴉片
主編一笑,“我已經請人寫了反駁的文章,明天便發表。告之那些唾罵反哺的人,這篇文章旁的不說,絕對不是什么正妻與小妾爭寵的閨閣文,斥責他們不讀文便評文,有失公允”